孩子的教育,对父母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尽管“可怜天下父母心”,路人皆知父母之爱,只恐自己爱之不深,爱之不切,吃在孩子的嘴里就像滋养在自己的体内,穿在孩子的身上,就像光耀着自己的外表,可是,父母们的爱却不一定都能得到最好的反馈,很多时候,还没解释清楚便已误解。
这样的情况有两种,而这两种情况都被我们接触了。其一是溺爱,甚至是男孩子的撒娇、使坏,在慈母眼中都觉得可爱无比,孩子的每一个不正当理由,甚至是强词夺理,也被看作是聪明机灵的表现,在有一定知识的父母心中还可能认为是有个性、有主见、有创意的体现。除了处处护着他,当他的保护伞,还时常用自己全身心的爱倾注给他,帮他削好笔,帮他整理书包,帮他打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这个宝贝孩子则只需动动嘴就可以了。时至今日,现代版的溺爱已有了升级,家长是有文化的家长,溺爱的方式有了新的创意,发展至“赏识教育”、“不批评教育”、“无过错教育”,就连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也都有了新的文化内涵,比如新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新的圆滑处世方略,新的作业观、学校教育观,等等,最后不是孩子的嚣张气焰得到张扬,就是不羁的个性变得疯狂,目无纪律,目无尊长,目无他人。这样的爱,就是将孩子淹死在里面了。
其二是愤爱。我觉得这种爱其实是建立在看不惯孩子的一切之上的,是用恨来表达的爱,它的解释就是“我越狠,就越表示我爱你”。这样的家长对孩子横挑鼻子竖挑眼,没一个地方看得惯,一些缺点总要放大,即使孩子做得很好也不满意,有了过错更是大动干戈,棍棒和辱骂已是家常便饭。孩子在逆反的心理下成长,经受着越来越多的考验,父母用打骂来解释他们的爱。还有的平时不用心,出现问题则不依不饶,非要人头点地不可。如此一来,孩子便失去了爱心,憎恶一切,不愿学好,专门为躲避而活着。
父母的爱在孩子身上难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时,就有了不和谐的家庭教育,也有了孩子不正确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家长们似乎经常在探寻正确的合适的方法,却没办法做到真正的有效和合理,几乎所有人都有“事后诸葛亮”的顿彻顿悟,心中常想如果能重新育儿,自己一定会将他教育好,用最有效的方法让孩子获得最长足的进展。只是人不是工艺品,不能重塑,很多人就这样奠定了基础。有家长在一段时间里,犹如迷途羔羊,忽然发现何去何从时,要重构教育方式,似有了精神支柱、教育良方,但回头也只能空落一场。
教育的严慈相济要有方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人父母者必爱其子,无论何种样子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可爱得很,有看不厌、喜不尽的感觉,这便是很危险的,往往会看不到孩子身上的问题,或许只有比较以后才能看出,但最好的方法便是由别人指出他的问题,即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缘故。但最可悲的一类家长是即使别人帮他们指出了孩子的问题也坚决不改。
所以,说爱容易,但要让爱在孩子身上得到最好的解释却很难。
(时2007-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