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余华的很多书,书写得很平实,有时候很调侃,很生活化的文笔。不似韩寒的不羁,也不似余秋雨的做作《我并不是说余秋雨的书不好,只是写戏剧的人文笔和写作的人大不一样,或许他是属于“学院派”的吧,那我只能说自己才疏学浅,道行不深。可我找不出别的词来形容他的文笔,如有异议,参《霜冷长河》,《借我一生》》
不知道谁说:写作是“流”的而不是“写”的,这点我赞同,很多时候排斥老师布置的规定了题目限制了思想的文章,那因为写这种文章其实就像给你个铁盒子,要你在里面生长一样残忍而又不可抗拒。而过分思考写出的文章又不一定是好文章。可我们却一直喜欢把正常的文章“分析透彻”,得出一些作者都不知道自己写出的“思想感情”。韩寒《诗歌的问题》里说有个家伙高考写了篇现代诗,全文不足200字,因为诗意浓厚等理由拿了满分。可是试卷上明写了“不得使用诗歌等文体”,韩寒说:“因为作文要求要高于800字和不能写诗歌。而给了这个诗歌满分就相当于在足球比赛里有一个队员手球破门,但是因为这个手球力量大,角度刁,十分罕见,所以进球有效,而且算两个球的意思。”这时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开始变得十分神奇了。我们都知道,往常考试我们写的作文只要有偏出“题意”,一律“偏题”处理,分数惨不忍睹(我这里是28分处理),但是你到底是偏出了“题意”还是偏出了“出题人或改卷老师的想法”呢?我们不曾得知,但是我可以举个例子。我有一次考试,给了篇材料,大概意思是公共汽车上有人持刀抢劫,一男子见义勇为被砍成重伤,围观群众毫无反应。我写了篇文章大骂群众麻木不仁,呼吁社会要提倡见义勇为的好风尚。用词激烈,慷慨激昂。
28分。
于是我们讨厌老师布置的文章。才有了我现在在这里的这篇文章。
鲁迅有篇文章开头是“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我随便从网上拉一段评论下来,评论如下:读者看到院子外边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是,必定以为院子外面还有别的东西,可是没有,剩下的还是枣树。很单调,很孤单。这种孤寂的感觉,如果用“院子外面有两棵树”来表现,肯定是达不到的。 好!评论的好!我暂时先不辩驳这评论到底对不对,姑且认为它是对的,是名句,是瑰宝。读到我这篇文章的每位读者,如果愿意请让我们一起做个测试,下次考试作文你换汤不换药的在作文里来一句“我家门前有两只猫,一只是公猫,另一只还是公猫”,你看看你的老师会不会如获至宝地在你的这句话下面加上红线条再打上一个大大的五角星再在班上大声朗读说你这是“有深意”·“有思想”。打个简单的比方,你考试抄篇合“题意”的季羡林朱自清余秋雨的文章上考卷,你看看老师给你几分! 那么我们回过头再来看到底鲁迅是不是“有深意”·“有思想”写下了这句话呢?我当然不否认先生有可能真的是在这句话上下了功夫。但是!如果有道题,在这里说“先生为什么不直接写我家门口俩枣树?”我认为回答了“写了一棵然后忘了还有一棵。”的也给满分。大家都是后人,你怎么就知道鲁迅先生写这句话就一定是你认为的这个意思?
那,我的文章完了。
有的读者要问了,为什么这个家伙结尾都没有?如果作者名字是“鲁迅”的话,我们就知道这是让读者意犹未尽,留有思考余地。可现在作者是我,我说:“完了就是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