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似乎不十分确定“美”的起源,因为美没有一种特定的符号;纵使我们为它框定了一个界限,美也未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一种具有主观意识的片面的论断。而朱光潜先生的这一辑《谈美》,我虽然不敢说绝对的认同,却也有精神上的一些共鸣;世俗间美的标准,大概也正是因为这种共鸣而生的。我想说的是,书籍除了作为获得知识的一种渠道外,更多的便是激发一种精神上的认同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即是一种美。
那么,美在何处?绝对的理性中很难产生美的想像;事实上,情感在更多的时候主宰着我们的感官。但可不可以说纯粹就是不美的呢?显然不能。因为价值取向的不同,就象朱先生的举的那个有关松树的例子,我们对于美的观念事实上是模糊的,所谓的条条框框都是主观臆断之结果。思维的局限性决定了对艺术的欣赏能力甚至创造能力。而在这本《谈美》的字里行间,却找不到这样的障碍,以哲学的符号寓于世俗之文字,诠释着这一悠久而深刻的思想的命题。它本身所蕴涵的美的哲思,以及对艺术化人生的描绘,亦是颇具理想与浪漫主义风格的。
细细想来,朱先生所说不错,人生即一广义的艺术。这种艺术,不仅存在于肉体的层面上,更多的还是灵魂中的那种美感。先哲培根曾这样写道:“它(即美丽)使美德更为光辉。” 相反地,恶德附加上美丽的外表,倒更让人赧颜。因为灵魂深处,它已不具备为人所认同的条件。无人认同,因而无人言美。而认同感从某种角度老看也正是和谐的体现。精神的和谐往往结合伦理之善及艺术之美,两者相得益彰。读到这里,我的心里也有了一丝疑惑:难道这就是生活?
不错的,这就是生活。像一条静静的河,映照着天光,闪烁着人格,而艺术——也就是朱先生所谓的美,乃是其源泉所在。无声地流淌,慢慢地行走。于是,我们的精神,才得以汇合与传承为一条更大的河流,通向那个永不触及的远方。
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关于美的争论永远也不会停息。
它自人类意思的生成而起,却不知何时能有一个定论。然而,千家之言,本身也是一种艺术,流淌在思想之间中,探寻真理的大海。
2008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