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那么,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重大日子吗?没错!今天就是中秋节啦!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重大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过中秋节,必不可少的当然是月饼了,知道它的起源吗?要想了解它,还要跟随我的脚步呢: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过春节有春节的习俗,过元宵节有过元宵的习俗,那么中秋节呢?今天我先介绍一种: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刮打刮打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
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知道嫦娥吗?她可是中秋节的头等重要人物!如果没有她,就没有“中秋拜月”这个习俗了。
相传在远古时期,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的大地冒烟,老百姓叫苦连天。
这件事情惊动了一位神箭手后羿,他登上昆仑山顶,一口气射下了9个太阳,王母娘娘为奖励后羿,给了他一丸长生不老药。
后羿立下汗马功劳,受到老百姓的爱戴与尊敬,许多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后羿的妻子嫦娥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老百姓也很喜欢这个女孩儿。
一天,后羿要与弟子外出,临行前,后羿将仙药交给嫦娥保管,她将仙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中。蓬蒙知道了这件事,假装生病,轻而易举地骗过了后羿。
后羿他们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进入后羿家,威逼嫦娥交出仙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他的对手,和蓬蒙周旋,以拖延时间。当她
走进梳妆台时,立刻打开百宝匣,吞下仙药,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思念丈夫,就在离人间最近的月亮里成了仙。
晚上,后羿回来了,听当事人说今天早上发生的事情,悲痛欲绝。他抬头看了看天上的月亮,隐隐约约看见了自己的妻子在凝望着他,立刻跑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摆上香案,放着嫦娥爱吃的食品,遥望月宫里的妻子。
老百姓为纪念善良纯朴的嫦娥,纷纷在月下摆上香案,保佑嫦娥平安。由此,中秋拜月的习俗由此传开了。
无论如此,我也要为大家献上一句美好的祝福:祝大家合家团圆,幸福美满,中秋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