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2年级 - 说明文 阅读指导

侗族的由来和饮食习俗

三江古宜镇中09(5)石镇杭作 87522328

“一株好苗众人栽,一朵好花众人爱”,这是“竹”创造的一句格。
  侗族的由来和饮食习俗
  侗族的由来
  听奶奶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叫“竹”,他什么都不怕。有一天,大臣们在召开会议。“竹”他就大摇大摆的州进去说:“你们说的全部都是错的,应该是这样……应该是怎样……”说的全是对他有利的,有益的,大臣们就当他是神经病,当面答应他,等他走了就继续开他们的会。几天后,“竹”就来到了一个大臣的家里,用自己做的“屎”放在大院上,“屎”是用白糖、米粉、调色料做到。后来用竹筒做出想屎一样的“屎”。大臣发现后就的叫:“这是谁干的?”“竹”就从屋顶上跳下来说:“这是我干的,怎么样啊?”
  大臣火冒三丈,说:“来人啊。”
  “竹”胆怯心惊的说:“你要干什么?”
  “我要你把屎吃了,并把它舔干净,我就放你走,否则,我要你进得来,出不去。”大臣非常生气的说。
  “看来我只好把它吃了。”
  后来“竹”吃得津津有味,在场的人想到屎就已经想吐了,更何况是看着别人吃呢?“竹”就抓一抓“屎”就甩向他们,有一点沾在大臣的衣服上,大臣就大喊:“杀了他。”下人们就齐拥而上,“竹”知道自己闯了祸,就跑走了,跑到一个很远很远的一个地方。在一个山洞里躲了起来。
  从此他就在那个山洞里生活了起来,过着他那无忧无虑的生活。后来他找了一个老婆,生了很多的小孩,当地的人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他们又居住在山洞里,所以当地的人们就称他们“洞人”。有些人觉得“洞人”这个字不好看,就改为“侗人”,也称为侗族,所以,侗族的由来就是这样的。
  侗族的饮食习俗
  当“竹”知道自己错了以后,就很努力很努力的的在改,他创造了自己的民族语言——侗语。也做了一些自己的侗族的饮食习俗,比如:腌制多年的酸鱼、酸肉、酸菜等。
  “一株好苗众人栽,一朵好花众人爱”,这是“竹”创造的一句格。他经常请其他村民到他家去吃酸宴,酸宴是腌制多年的鱼、肉、菜等,一般不再下锅。如果客人吃不惯,“竹”便把酸鱼、酸肉放在锅里爆炒或油煎一下。
  “竹”认为既然自己有了自己的民族,也要有自己的节日,于是他便创造了:
  一、年节
  除夕之夜,他们讲究每人喝一碗稀饭,表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有一个“舀水”习俗:姑娘们抢着舀水,以舀到井水起白泡为最吉利。
  新年里,侗族同胞盛行“打同年”。这种活动好像是汉族的“团拜”。当“打同年”的队伍到达一处时,那里的妇女就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向对方提出各种问题,对方则要迅速作出回答。
  二、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三、赶社
  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
  四、斗牛节
  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日,替牛“养心”。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像将军一样。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朗朗有声。“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
  六、姑娘节
  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四月八吃乌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与糯米蒸煮形成的。
  七、尝新节
  “六月六,早禾熟”。“竹”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
  湖南通道尝新节这天,狗是上宾,新米饭煮出来,让狗尝过以后人才尝。因为传说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绝了谷种,是一条白色的神犬飘洋过海,在西王母的晒谷坪里打了一个滚,满身粘谷粒,在回来时身上的谷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翘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带着几颗谷粒。人类靠这几粒谷种才发展到今天。为了不忘狗的功劳,因此新谷登场要请狗先尝。尝新节是侗族地区共同的节日,各地尝新节内容大同小异。
  八、赶歌会
  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
  九、过冬节
  过冬节也就是“冬至”,这天所有的侗族人民都过侗年,就像过春节,各地区活动热闹非凡,有赛芦笙、多耶、侗戏、对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竹”还把侗族分成很多的姓,比如:姓石的,姓吴的,姓张的,姓龙的,姓王的,姓梁的,姓覃的,姓莫的……又把他们分为过冬的节日,亲戚朋友欢聚一堂。
  “竹”为了这些节日,费尽了心血,当他还想创造第十个节日的时候,“竹”他已经不行了,他睡着了,永远的睡着了。
  他的侗族的节日,他的后代会世世代代的相传下去的,永永远远的相传下去。
  XXX 09(5)
  2011-5-14
  • 初中2年级 - 说明文
  • 字数:2808 投稿日期:2011-5-14 15:47:00

  • 推荐3星:[DANXUE]2011-6-14 6:2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