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 说明文 阅读指导

关于性格的思考(心理系类)

太阳的微笑

专辑:山东平阴县第四中学《小荷文苑》

心理学的魅力不体现在它被世俗的功利社会套上了成功学的光环,而是源于人们对于理解的渴望,也是对于被孤独感所充斥的生活的恐惧。
(八月七日的日记,直接从空间中拷贝过来的,希望对荷友有用!)
        关于性格的思考
  哈佛的医学院精神学家约翰·麦克说过:人性格的形成源于在失落中恢复自尊心的企图。
  上面那句话其实涉及到了一个关键词--心理防卫机制。人在其心理活动中,需要与欲望是不可能都得到满足的,或多或少地总会遇到挫折或动机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情绪上的焦虑紧张和不安。所以个体为了尽量使心理不受伤害,以能正常去适应和应对生活,便在经历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常常会使用一些心理和行为上的措施或机制,把个体与现实的关系稍作修正,使个体较易于接受心理挫折或应激,不至于引起情绪上的过分痛苦与不安。
  所以心理防卫机制的本质效果在于对现实加以扭曲以达到可使内心足以接受的状态。按照海伧·帕尔默在《九型人格》当中的观点来看,防卫机制在对自我起到了缓冲带的作用,能够减少自身矛盾所带来的摩擦。这种无意识的防卫机制让注意力发生了转移,从而影响到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在《我们为什么要说谎》一书当中,我们似乎也能找到类似的观点。作者认为,潜意识总是先于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潜意识内容都能经由意识加以反应。这使自欺变成了可能。并且由于自欺,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只特别关注与我们切身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加以符合自我意志的改造。
  总结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用来解释开头的那一句话。“在失落中恢复自尊心”其实就是心理防卫机制的功能及其作用效果。而这种作用效果日积月累的结果便是它充当了性格形成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基于个人看法补充的一点就是:人们在文化环境和知识积累中形成的对事物的认识和价值态度,即世界观和价值观,则主导了性格形成的方向。
那么我们便可以得出海伦·帕尔默的结论:“性格使我们带着有色眼镜看人。”
  在人的自我发展中,性格是阻碍本我的,性格的形成是本我部分缺失的一种表现。
  我们通过弗洛伊德的理论进一步加以解释,人的本我是以欲望和攻击本能等组成的,因而本我总是与现实冲突,所以人们必须压抑本我,以迂回途径加以发泄,如果这个途径无法实现,个体就会产生精神和心理上的问题。也就是说,自我与超我事实上是在抗拒本我的过程中产生的。
而且,当我们形成了稳定的性格之后,便很难再去改变。因为自我的形成使我们对事物有了判断,它起到了检察官的作用,会阻碍与自身无太大关系的内容经由潜意识进入到意识。从这一点来说,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他的意识上是有自我主义倾向的。同时自我也成了判断他人的最重要标准。
海伦·帕尔默又说到:“受性格控制的直觉不过是偏见的表现,仅此而已。”对这句话,我有点异议。直觉是超乎于理性的,是潜意识的直接表现,那么既然它并不受意识干扰,又如何说存在着“受性格控制的直觉”呢。或许换成“受性格控制的自我判断”会更加适合。
  思考完这些,我发现,对于许多事情,都可以有了更深的认识。
1.为什么环境对人的影响很重要,但相同的环境对人的作用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2.为什么纳粹宣传部长,说谎的时候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已在骗人,还置信着“谎言重复了三遍便能成为真理”?
3.为什么英国著名将领蒙哥马利在回忆录中表明自己有一个不幸的童年,但又同时说:恰恰是这个不幸的童年使他有了超凡的机智和观察力,而这才使他可能走上未来的的辉煌?
4.为什么丧偶的妇女否认自己的丈夫死去,每天都不知觉地在桌上多放了一套餐具
5.为什么同样贫困中的孩子,理想和信念的作用是什么?
6.为什么每个人性格的形成几乎都可以联系到他的家庭,他的童年?
7.为什么“正常人”的想法都带有自夸的倾向:结果成功时,我们会说是自己的功劳;结果失利时,则会把责任推给其他人。而对于抑郁症患者,不论结果如何,他们的自我总体都能较为客观
…………
  --我想说的是,太多的问题我们可以去思考,但心理学不是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的工具,而是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的桥梁,也是使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心理学的魅力不体现在它被世俗的功利社会套上了成功学的光环,而是源于人们对于理解的渴望,也是对于被孤独感所充斥的生活的恐惧。
  今天精彩大放送,附赠原文!

图片

图片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啊,不过咱可没想那事儿,呆在家里写日记了,那就发表上来分享一下下,纪念这个特别的日子!)
 
//
//
  • 大学 - 说明文
  • 字数:1712 投稿日期:2011-8-8 23:58:00

  • 推荐3星:[林乐]2011-8-9 1: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