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记
实验高级中学高一(8)班 HISTORY
爸妈说:“将来我们俩老了,还回老屋去。”我当时小,不明白。但老屋成了三代人生活的见证人,却是任时光无情地冲刷也无法改变的。
老屋建于1969年。
老屋是四川众多农村中普通的一座。老屋地处山脚,坐北朝南。如果从上空俯视,还真不容易把它找出来。
老屋是砖木结构的,屋顶具有典型的江南小屋特征。由于时代原因,砖墙原本没有水泥,现在看到的是后来补上的。进了大门,便是一张八仙桌,此处为客厅。吃饭,待人接物一般于此。这里时常也是大家“摆龙门阵”(方言,意为聊天)的地方。向右望去,便是爷爷奶奶的主卧。在我的记忆中,那间屋子靠窗的桌上,有一个糖罐儿。我小时候爱吃糖,那是奶奶为我特意准备的。往左,便是爸爸妈妈曾经居住过的卧室。往里走,偏左方便是厨房,厕所在还要里面些。往东则又是一间卧室。再向东便没有什么东西了。不过我还是记得一样东西——石磨。它在现在这个时代已经很少见了。我小时候对它的石头模样不屑一顾,却很惊异:为什么黄豆和水从上面进去,石头转着转着,在两块石头的细缝处,会流出白色的浆液呢?那种最原始的芬芳气息,是现代工业制造的豆浆机所无法比拟的。
出了大门,便是“场坝”(方言,意为没有围墙的院子)。每到农历七月,场坝上便晒满了稻谷。我不仅亲眼看着它们由青变黄,还参观了稻谷由种子变为粮食的全过程。在这里也不一一叙述了。据爸爸回忆,现在所看到的场坝不是最初的。那是在80年代中期以前,场坝仅为现在的一半。在场坝的左前方,有好几棵橘子树。在橘子成熟的季节,橘香四溢,弥漫在左邻右舍的角角落落。当然,好东西需要分享。不过,我猜想:那橘子一定很酸,没有现在的好吃。其一,这些橘子没有经过嫁接,跟野生的没什么区别。其二,现代科技是如何发达,从嫁接到采摘,中间任一环节都是精心操作,外观和味道越来越受青睐,营养价值却在每况愈下。但偶尔寻找一点味蕾的刺激也未尝不可。在场坝边缘,有围了一圈的桉树,或许取平安之意吧!“那是些参天大树。”爸爸喃喃道。是啊,那些高大的桉树不知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遗憾的是,那是没有相机,无法给我留下些念想。关于当时的情景,也只能在爸爸的回忆中寻觅,发挥我想象的空间了。四川是潮湿的,特别是夏天。早晨,站在场坝中央,看四周雾气弥漫,几株桉树拔地而起,是否有飞升进入仙境般的感受呢?晚上,劳作了一天之后,搬一把椅子,坐在桉树底下,感受着明月清风,好不惬意!80年代中期,老屋迎来了它的第一次变迁。老屋的外墙经历了翻修,变得年轻了些。而场坝中的橘树和桉树则被全部砍倒,以便扩大场坝的面积。
第二次变迁则发生在80年代末期。爷爷奶奶共有四子一女。大伯伯早年就搬离了。二伯伯凭着养猪致富修了房子,在老屋西边。又过了好多年二伯伯又赚了些钱,干脆在“街上”(方言,意为乡或镇的闹市区)买了房子,那老屋西边的房子至今都是空的。年龄最小的姑姑嫁到了浙江。而三伯伯和爸爸虽分了家,但还和爷爷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最终在90年代,三伯伯和爸爸纷纷外出打工。
而童年的我,则幸运地错过上述变迁。我所看到的,依稀还是那个老屋。我时常田埂上四处游荡,看别人劳作;在小溪里趟水,看鱼儿嬉戏。在场坝里,还可以玩捉蜻蜓。根据我长期的观察,蜻蜓可分为两种:一种大蜻蜓,一种小蜻蜓。其实在我国蜻蜓有300多种。最常见的蜻蜓有3种:碧伟蜓、黄蜓和豆娘,这3种蜻蜓基本上代表了蜻蜓目的各个科,即代表了大型、中型和小型蜻蜓。大蜻蜓很难见到。一般在闷热的下午,太阳西下时,方可见到。它们时常在一起。只要看到它们,我就想抓住它们。希望它们能带我一起飞!可惜,我总是够不着它们。不够高,只能拿扫把来挥舞。可每次都把它们吓跑了,扫兴而归。还有一种小蜻蜓。由于原本地势的关系,老屋地基较高。从场坝前方沿着石级走下去,是大伯家的后院。向北望,会发现如同高墙的场坝,那里爬满了藤类。每天清晨,我都会去那里,观看飞舞的小蜻蜓,偶尔也会捉弄它们。在我眼中,尚不知精灵为何物时,就早已把它们当作精灵了,蓝黑色的外表,在绿色的大背景下,更显得与众不同。
随着爷爷奶奶相继离世,老屋终于空了。
08年清明,爸妈回乡扫墓。这次,带回了些老屋最新的照片。我看到的是:老屋更破败了。
爸妈说:“将来我们俩老了,还回老屋去。”我当时小,不明白。但老屋成了三代人生活的见证人,却是任时光无情地冲刷也无法改变的。
高中2年级 - 散文字数:1700 投稿日期:2010-9-30 21:24:00
推荐3星:[文娟]2010-10-1 13: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