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1年级 - 议论文 阅读指导

文人趣味

SHSSIP 蓝月亮

固然“世俗”,固然被指责“恋栈”但我们血泪交加的近代史便是从这些人的生命中挣扎出来的,不是在梁实秋的雅舍,周作人的苦茶,与林语堂的食谱中像氤氲水汽一样化散开的。
  朱学勤先生在《我时常想起鲁迅、胡适与钱穆》中写:“现在读林语堂,读梁实秋,你能想象就在如此隽永清淡的文字边上发生过三·一八惨案?有过‘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我怀念鲁迅,有我对自己的厌恶,常有一种苟活幸存的耻辱。日常生活的尘埃,每天都在有效地覆盖着耻辱,越积越厚,足以使你遗忘它们的存在。只有读到鲁迅,才会想到文字的基本功能是挽救一个民族的记忆,才能多少医治自己的一点耻辱遗忘症,才能迫使自己贴着地面步行,不敢在云端舞蹈。”
  在追忆的同时,他毫不掩饰自己对“文人趣味”的厌恶。
 
  中学课本里的山水田园诗,不少。尤其辞官归隐的,历来被推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倍受推崇。
  陶渊明的诗,只每每试图体会悠然意境时总想到他的晚年,“夏日长饱饥,冬夜无被眠”,不忍卒读。后又有一对“王孟”,清清散散写些怡人的诗句。影响最广的莫过于“梅妻鹤子”的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几乎成为千古绝唱。
  有的人为那雅致生活鼓掌了,有的人却不肯妥协,一再追问,有什么意义?
  按照《苏菲的世界》的逻辑,后一种人应该被归入“死命攀住兔毛不放”的世俗的实用主义者,不懂享受富饶的精神生活。
 
  这一种人还不少。有前面提到的鲁迅,也有瞿秋白等该做个文人却不像文人的人。也有一群干实事的政治家,更包括那些为了国家存亡蹈死不顾的人们。
  不肯知足常乐,不肯将目光投于生活中的小细节与小感动。固然“世俗”,固然被指责“恋栈” 但我们血泪交加的近代史便是从这些人的生命中挣扎出来的,不是在梁实秋的雅舍,周作人的苦茶,与林语堂的食谱中像氤氲水汽一样化散开的。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吟风月,弄花草”的政治风气,与元稹一起领导了新乐府运动。成功了吗?我不知道。
  “文人”这个标签,已经在过去几千年中套在不少人头上,今后还将一直套下去。
  可悲吗?其实也不觉得。
  马背上得天下,终究不能马背上治天下。当腥风血雨过去,我们更需要平和沉稳的步调,需要小心的调整与思考,而不是动不动扛刀叫嚣热血沸腾。
  如梁实秋言:“人情急时固然可以操起菜刀杀人,可是杀人终究不是菜刀的使命。”
  可是为什么,我每每想起起那些不仅操起菜刀,甚至以自己的珠玉之身扑上去,只为了一个不可期乃至于完全无望的目标时,莫名鼻子就发酸。
 
  中国的人口总数决定了这很可能是一个宽容的国家。
  宽容指的是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2009年的年度成语,有一个叫“兆山羡鬼”,出自王兆山的《江城子》的“纵做鬼,也幸福”。
  你甚至不能说这是个别细胞,因为下一个问题无法招架:“是什么样的环境,会催生出这种细胞?”
 
  我个人认为,人各有志,我们无权对别人的人生道路妄加指责。只要不危害祖国危害人民,爱干啥干啥,没有道德对错。
  但是——
  “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田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有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都埋进一座孤山。”
  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面前,他们——或是我们,还不够勇敢。
 
 
苏州。应老师要求每周一篇随笔。此为第二篇。
  • 高中1年级 - 议论文
  • 字数:1335 投稿日期:2011-7-7 12:56:00

  • 推荐3星:[杨言]2011-7-7 12:56:44
    精品推荐人:兰依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