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营地
篇名:我的营地 选自《大学新语文》 作者【瑞典】彼德·魏斯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6月 Page 289-294
佳句摘抄:
不久,这里也陷入了沉寂和凝固。一个活人走了进来,这里的一切悄然隐去。进来的这个活人来自另一个世界,他所了解的不外乎是数字的统计、文字的报道和目击者的讲述。虽然这一切已经流入他生命的记忆渠,他已经承受了这一切,但是,只有当他亲身经历这一切时,他才会有切身的体会。
点评:
寂静的历史
我无法想像——因为我的同辈、父辈都没有经历过战乱,甚至,我的祖父祖母也都在战争中安全地生存了下来,那时,他们还是不晓人事的孩子,而在那个时代,战争,尤其是种族迫害,却在世界的某一些角落进行。
奥斯威辛,记述着一个小城滴血的悲剧。“浴室”、衣衫 、鞋袜冰冷地挂在那儿,成堆的头发早已失去鲜活的光泽。整个集中营像一座死城,飘荡着寂寞无依的幽魂。人们不知为何犯罪,罪人们亦不知为何而死,甚至,已死的人,都没有办法说清自己因何而离开这个冰冷的世界。在这个没有一丝生机的地方,只有运尸车上那朵早已风干的鲜花,倾吐着对历史的……不知是控诉,还是遗忘。
我想更多的人愿意选择忘却这一切——然而,成千上万的灵魂却应当在天国得到一点最单纯、最基本的安慰;至少,他们不至于承受不明不白的煎熬。历史是寂静的,时间的残骸正在悄然洗涤我们的记忆。杀戮在历史中不断重演;而悲剧也曾经降临在无数的生命之上。如果忘却,就必定会重演。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面对昔日的悲剧,只有手足无措的叹息与无奈。据说,犹太人为大屠杀建了一座纪念馆,收集了每一位受害人的详细的资料。我想,这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告诉我们战争和种族偏见所毁灭的一切。与此同时,又呈现了它所无法催残的意志与精神。因此,这种有意识的悲剧,从某种程度上,向存在者揭示了消逝的意义。而在中国,一个同样在二战中饱受催残的国家,忘却,却成了青年人主流的意识。
记忆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防止悲剧的重演——然而,许多人忘了。笔者并不明白,这种忘却,究竟是单纯对伤痛的忘却,或者已成了意志的消沉?但是在态度上,我们显然处于劣势,对于伤亡人数的统计,甚至不能精确到十万位。如此一来,那些被忽略的个、十、百、千、万,又成了怎样一段流血的记忆?他们的灵魂,难道就要在煎熬中承受那些千千万万个不该吗?不!因为我们的身上,流着历史的血液,寂静之后,它期待着力量和永生。
质疑:
那些寂静的物品中充满着时光的流逝、生命的感伤甚至是杀戮的震撼。那一双伸出的、渴望着自由的空气的手,让人几乎有一种窒息的感觉。须臾,为何又有一种“世界末日没有到来”之感,是幸存的侥幸还是意志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