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农不悲伤
直到现在卡农一直还是个亘古不变的浪漫故事:回忆倒流,回到1663年那个时间段,战火连天不休。然而四溅的殷红的鲜血,像狂魔般肆虐的德国侵略者狰狞的模样,依然是原封不动地刻画在了帕赫贝尔十岁单纯的瞳孔里。
他是一名孤儿,因为他出生在了那个战火连天的年代。他和人流一起,一起流浪,然后在英国被一位教堂钢琴师收养。我知道他是孤独的,因为那些日子里,陪伴他时间最多、最久的是钢琴。时间也是在双手不停演绎着的浪漫、慷慨或悲愤的旋律下很快过去。芭芭拉盖布勒是当时小镇上最美的女孩,她对帕赫贝尔最初的感觉就是从他的音乐中呈现出来的。芭芭拉找尽“借口”最后终于以“我很喜欢音乐,我希望可以向你拜师学艺”来到帕赫贝尔身边学琴。但事实终究会在众人的眼睛里变得雪亮,芭芭拉并非把自己的经历都花在学习钢琴上,后来被帕赫贝尔逐出了师门。后来芭芭拉并不气馁,在某年镇里一年一度的钢琴大赛上她获得了奖,这本是在帕赫贝尔面前自己这些年的努力,这些年的诺言,这些年的荣耀,一切却是未果。帕赫贝尔被征去打仗。短短的时间,镇长的儿子为芭芭拉的容颜所倾醉,用各种卑鄙手段证明帕赫贝尔已经不在人世了。然而一个女子的决心,岂能是如此短暂的距离?既然他已离开人间,那么想要的东西没了,不如做个果断的决定,赶快去见那让我们魂牵梦萦3年的珍贵东西——芭芭拉自杀在了当时帕赫贝尔弹钢琴的教堂里。
卡农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不仅仅是其中热泪满盈的爱情故事,更有人世间长久的执着与等待。当然故事不会就这样就了结了,我的话还未讲完:帕赫贝尔最终也发现了自己遗失已久的感情,在得知芭芭拉为自己所有的付出最后,继续回到钢琴旁,清泪若流水般不止,弹奏出了D大调的《卡农》。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悲剧,它不似我们所熟知的童话剧本般王子与公主的美好结局,也不似其他故事因为太过轻描淡写而显得索然无味。可是亲爱的人们,卡农不正是告诉我们生活是自己塑造的结果么?
你我所熟知的是《卡农》的高潮部分,交叉错落的音调,黑白的交汇,低调的完美,浓烈的张力,肇事了一场听觉的宿醉,清醒回味,回味心底的卡农,那极具人生意义的韵味,镌刻着钢琴的历史玄碑。
你会说“不,卡农酝酿的是我们残缺的人生,也许到最后我们都会像其中的故事里的情节一样,最珍爱的东西失去了。”而我想说“卡农不悲伤,这才是真正的故事结尾。”
卡农不悲伤,在于它纯净安逸的价值。简单的旋律不停地反复,钢琴或各种乐器为每个人带来不同的回忆,它给我一种欢呼,一种难以用语言诠释的雀跃,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真正的人间,只听见一帧一帧滚动的弦音。这是帕赫贝尔的灵魂,荡漾在每听一遍的卡农之上,融入了对所有快乐的回忆,远离世间的悲欢扰攘,带着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明澈与秀逸叩响在一代又一代的听者的耳膜上。
只是最后这首曲子低调地选择了结束,闭上眼,仿佛身置于璀璨的星空,回味深长。
后记:黑白的交汇 | 低调的完美 | 浓烈的张力 | 肇事了一场听觉的宿醉 | 清醒回味 | 回味心底的卡农| 那极具人生意义的韵味 | 镌刻着钢琴的历史玄碑
卡农不悲伤,这才是真正的故事结尾。
而你就在我眼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闪烁着最初的,光芒。
初中1年级 - 议论文字数:1279 投稿日期:2010-7-7 20:45:00
推荐3星:[兰依仙女]2010-7-7 20:45:59
精品推荐人:万里晴空,兰依仙女,蓝静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