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3年级 - 杂文 阅读指导

逆袭的余华

苍天无光

“《现实一种》里的三篇作品记录了我曾经有过的疯狂、暴力与疯狂在字里行间如波涛般涌动着,这是从恶梦出发抵达梦魇的叙述。为此,当时有人认为我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碴子。”

  “《现实一种》里的三篇作品记录了我曾经有过的疯狂、暴力与疯狂在字里行间如波涛般涌动着,这是从恶梦出发抵达梦魇的叙述。为此,当时有人认为我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碴子。”
                     ——《现实一种·自序》
  当华丽的词藻埋没了觉解的颜色;当空洞的章节掩盖了知性的光芒;当铺天盖地的快餐文学席卷而来;当多如牛毛的意淫小说兵临城下,作为那时仍彳亍在文丛中的一个普通初中生,我无所适从。
  这时,我接触到了余华,逆袭的余华。
  作为当代著名先锋作家中的一员,余华的文字无疑是有生命力的。回顾过去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伤痕”、“寻根”、“反思”以及后来的“新状态”、“新写实”等文学思潮所产出的作品,如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寥若晨星。少时的我认为余华早期的作品晦涩难懂,但那并不能阻挡我欣赏他朦胧的气氛渲染、精妙的情节设计、错位的时空布置、平实易懂的文字和隐藏在罅隙里的深邃的思想并为之疯狂。因为这一切较之满纸“我爱你”的言情小说惯用伎俩就像鸿鹄之于蝼蛄、沧海之于一粟,让人感叹之余觉得可笑得很。余华的世界让我觉得新颖、神奇,而又不可捉摸。
  他以平淡的态度、旁观者的角度静静讲述充满暴力与鲜血的故事,不加粉饰与润色的平铺直叙与夸张、怪诞的情节设置让本已疯狂的故事更显诡异。余华并不是在写小说, “我对那些故事没有统治权,即便是我自己写下的故事,一旦写完,它就不再属于我。”①鉴于这点,我们不如说余华的小说是“流”出来的更贴切一点,虽然这份自然带着些许血腥气。“皮皮趴在那里,望着这摊在阳光下亮晶晶的血,使他想起某一种鲜艳的果浆。他伸出舌头试探地舔了一下,于是一种崭新的滋味油然而生,接下去他就放心去舔了,他感到水泥地上的血很粗糙,不一会儿舌头发麻了,随后舌尖上出现了几丝流动的血,这血使他觉得更可口,但他不知道那是自己的血。”②还有更血腥诡异的:“最后他将钢锯搁在膝盖上,仰起脑袋朝四周看看,随即大喊一声:‘剕!’皮肤在狂叫声里被锯开,被锯开的皮肤先是苍白地翻了开了,然后慢慢红润起来,接着血往外渗了……”③于是,有人认为余华的文字仿佛处处都透着腐臭发霉的死亡气息、笼罩着血腥暴力的阴霾。甚至有人高呼余华是病态的,精神不正常。
  这里的描写读来的确让人毛骨悚然,可余华并没有错:纵使皮皮在舔自己亲手摔死的堂弟的鲜血,那也是皮皮认为血是果浆,这里的诡异实质上是真实的另一种体现罢了。而第二段文字描写的是谁?是一个疯子、一个自虐狂(同时也是施虐狂)。难道还有比疯狂更能体现疯子之“疯”的吗?!这份血淋淋的真实虽然令人胆寒,但却的确是真实无比完美的体现。
  如何让自己的文字更有艺术表现力、更真实更贴切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呢?余华做到了。可某些振臂高呼“文学要去伪存真”的批评家们在面对余华对真实的不懈追求时,却开始对余华的作品表示不屑了。为什么呢?固步自封的“守旧批评家”们无法接受余华的逆袭与颠覆性的变革,这巨大的改变将他们原有的评论文章的框架冲击得摇摇欲坠,于是他们打算缄口不言;可缄口不言又显得自己是有意避开这匹文坛黑马的逆袭,而盲目拥护新生事物又让他们觉得不太放心,所以姑且砸上一锤,以观后效,无论这匹黑马到底能不能开创一个新的时代,自己总有退路。
  “我开始使用一种虚伪的形式,这种形式背离了现状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和逻辑,然而却使我自由地接近了现实。”④余华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先锋文学的先锋性,中性的自由的描写、冷酷的旁观者角度、诡异的气氛、细致的细节刻画成就了余华对这个疯子的塑造,同时也成就了余华“反叛”的文字风格。生与死的二元对立在这里凭空创造出一片虚无的空间,容纳了余华非理性的力量。我仿佛正看见一个发狂的疯子正炫耀般地举起他手中的钢锯向自己的膝盖挥去!或许这就是余华能够在潮流更替的巨浪中独领风骚的原因吧!
  这是真正的文字,真实的文学,也是余华追求的文学。对西方前辈作家作品的理解与深度解读加上自己悟出的一套行文理念,构成了余华独特的写作风格。余华是很喜欢卡夫卡的:“卡夫卡是一位思想和情感都极为严谨的作家,而在叙述上又是彻底的自由主义者。在卡夫卡这里,我发现自由的叙述可以使思想和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⑤这里举卡夫卡的《在流放地》中的一段:“鲜血,纯纯的鲜血在向外淌,流成了几百条小河,连水管也失去了作用……现在连最后一个动作也卡住了,军官的身体没有从长长的针上脱开,鲜血直流,悬在土坑上方而不落下。”
  《在流放地》叙述的是远比皮皮失手摔死了堂弟还去舔血更难令人接受的故事,而卡夫卡也并不避讳血腥和诡异的描写,这更能突显出军官的疯狂和黑暗社会的荒谬。
  想当年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因吃人故在文坛掀起辩论的浪潮,而今余华的逆袭又将他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我以为余华的血管里并不是冰碴子,余华在《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中写到他儿子的几篇,完全是一个父亲的口吻,充满了温馨的家庭气氛和浓浓爱意,没有丝毫暴戾之气。当然,这里不讨论余华的儿子对他文风的影响,一笔带过。
  “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⑥在意识到真实的美不仅仅存在于对恶的审美后,余华将自己对真实的追求从淋漓的梦魇与杀戮中解脱开来,为自己的文字注入了一丝温情。似乎死亡、杀戮与恶梦已经被余华淡化和消去了,其实不然。《许三观卖血记》的血依然有残忍现实的隐喻成分,一次又一次的卖血正是灰色的情节标尺。作为先锋派作家,余华经常自我表现出自主创立的意识,崇尚对人的精神维度的独特探索,从中宣布自己的“思想独立性”。其实反观近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似乎我们的作家走入了一个怪圈,作家们希望做出革命性的举动,却又拘束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套锁,空有“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口号,忍着无法飞跃鸿沟的痛苦。“就事论事的态度窒息了你应有的才华……我们的想象会在一只茶杯前忍气吞声。”同样的,在史铁生给余华揭示了药片与药瓶的真理后(详见《虚伪的作品》),余华总结到“因为我们无法相信,奇迹也就无法出现。”⑦
  行文至此,这个问题已然上升到了哲学层面,下面谨取斯氏思想加以表述:“我虚构这点,因为我看不出什么不可能性或必然性。但是假如我真的看出不可能性或必然性时,那我绝不能虚构,而且只能说我曾经试图虚构罢了。”⑧我们的作家之所以无法再现真实,就是因为被现实意识束缚住了思想。
  而余华正像是房龙《宽容》序言中的那位逆袭的先驱者,勇敢地面对漆黑与虚无,他带来了足以改变文学思潮的新思路——让自己的思想空间永远大于现实。“生活只有脱离我们的意志独立存在时,它的真实才切实可信。”⑨其实余华的故事并没有多少传奇之处,他对文革时期细节描写拿捏也并不如反思文学和伤痕文学大家那么细腻。但我们的内心却已经受到了震撼。这种震撼的来源来自余华辐射出去的思想、他独特的对这个世界真实的感受和理解,简而言之就是:事实上并不是作者直接给他的文字以意义,而是整个思想体系在产生意义,这是知性的力量。
  依照斯宾诺莎的理论与“寄生虫与血液”的例子⑩,在这里余华好比寄生虫,某部分血液好比现实,而整个血液体系则是神。在这个例子里,作家们往往会犯短视的错误。余华对真实与现实追求的先锋性在于:思想是广延的,觉解思想是超越生活的。我认为这种思想颇具前瞻性。当读者阅读文字时,他能感受到的是思想的激荡和内心的震撼。文字不过是承载思想的符号罢了,精神层面所具有超越文字的原始力量,早已不仅仅是感同身受或内心共鸣的调动,这也是余华得以位列同时代作家前列的原因。
  余华的逆袭让先锋文学的花园里闪现出异样的光华,也最终确保了这种追求变革的思潮没有过早夭折,迎来了新一代的先锋作家和又一个先锋文学的春天。而余华,这匹勇敢冲脱束缚的黑马,也完成了一次绚烂的蜕变。
  在最后,带着对这位勇敢逆袭的先驱者的崇敬和对中国文坛美好未来的向往,我以余华《虚伪的作品》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事实的价值并不只是局限于事实本身,任何一个事实一旦进入作品都可能象征一个世界。”


注释:
①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文版自序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年版 P2
②本文中所有涉及《现实一种》的内容均摘自 余华:《现实一种》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年版
③余华:《现实一种》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年版 P145
④余华:《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虚伪的作品》 作家出版社 2008年5月版 P165
⑤余华:《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我的写作经历》 作家出版社 2008年5月版 P106
⑥余华:《活着》 中文版自序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年版  P3
⑦余华:《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虚伪的作品》 作家出版社 2008年5月版  P164
⑧斯宾诺莎:《知性改进论》贺麟译  商务印书馆 1960年版 P40
⑨余华:《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虚伪的作品》 作家出版社 2008年5月版 P168
⑩斯宾诺莎:《斯宾诺莎书信集》——《第32封 斯宾诺莎致高贵而博学的亨利·奥尔登堡阁下》洪汉鼎译  商务印书馆 1993年版 P158、159

注:本文系2011年复旦大学博雅杯参赛作文,如有侵权行为或追究法律责任。

  • 高中3年级 - 杂文
  • 字数:3639 投稿日期:2012-1-1 21:56:00
  • 推荐3星:[ZHEJIANG]2012-1-1 22:00:57---- By ROOT 2012-1-1 22:07:09

    ---- By ROOT 2012-1-1 22:09:33

    ---- By ROOT 2012-1-3 12: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