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3年级 - 散文 阅读指导

随笔之——张爱玲

重庆渝中 馥凌

一时的“倾城”形成了一段倾城之恋,然而像一阵风,一切都全都过去了。作者又娓娓道来,客观述说,言语中流露着一种无奈失落。
  有人说:张爱玲的清新华丽,宛如女人的时尚,其中有些是曾经时尚的流行,这些时尚,用时下的话说,又有些酷的味道;有些事正在时尚的流行,宛如一道亮丽的风采。但在这些亮丽这些酷之中,却隐藏着作者的寂寞。
  正如张爱玲自己所言,她的作品中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没有去触及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汹涌洪流。她的作品表现的总是饮食男女的平凡琐屑的原生态生存状况,通过男女间的小事情,写出人生真实而安稳的那一面。
  她的作品中的人物总是处于一种空灵孤独的境界之中。如《倾城之恋》般,女主角白流苏高雅,有心计,在生活的夹缝中求生存,缺少亲人的关心和爱护,因此不得不处处算计,以求得能在大家族的冷眼中生活撷取。
  文中的她始终是孤独的。流苏觉得自己就是对联上的一个字,虚飘飘的,不落实地,这是读《倾城之恋》的最初印象,在这场经历了倾城的恋情里,我真的没有眼睛去看白流苏是有多自私,骄傲,或者说是范柳原有多么的风流不羁。
  她第一次婚姻失败后回到家中,家人与她格格不入,她在孤寂中绣鞋,吃饭,与家人争吵,渴望得到母亲——白老太太的同情和爱,但母亲没有精力,没有心情关注她,对她似乎太厌倦了。因此包裹她的还是一腔寂寞。
  在香港一起游玩时,白流苏和范柳原各怀心思,一个想嫁,一个只想把另一个玩弄于掌中,只把对方当做情人。这对矛盾决定了他们貌合神离,彼此间是封闭的。这两个人用尽心思,想要攻破对方的厚厚的防御墙,战胜对方,这是一场强心里战。
  “最后只有在香港被炮轰,隔离的刹那,两人才把各自的私利暂且抛弃,隐藏,互露真情时,两颗孤寂的心才碰撞到了一起,刹那间心灵相交,情感交应。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然而流苏终究是流苏,范柳原也终究是范柳原。重归于社会后,他们又各自恢复了自己本来的人性——社会性的人性。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两人虽然走到了一起,然而又进入了各自分离孤独的境地。
  流苏虽然胜利了,得到了她该得到的婚姻保障,物质的供应,然而,“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作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
  一时的“倾城”形成了一段倾城之恋,然而像一阵风,一切都全都过去了。作者又娓娓道来,客观述说,言语中流露着一种无奈失落。
  柳原不在进入流苏的心田,流苏也不需要再去理解柳原,两人之间只要像以前那样维系着一切便可以了,同时并存的还有永远的孤独。
  柳原老是吟诵那首诗:“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流苏不理解,也永远不会理解,也不必去了解,于是柳原只能在心中自吟了。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不知道哪个角落等着你,所以白流苏等到了范柳原,如果说在对的时间遇到错的人,叫不幸;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叫无奈;在错的时间遇到错的人,叫残忍。那么白流苏就是那世上最幸运的女人,因为她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所以她叫好命!
  说到底,张爱玲把自己的孤独借作品人物表达出来,张爱玲对爱,对生活道路,都选择了孤独,因为她本身就是孤独的。
  不喜欢和人来往,不喜欢人多,更不喜欢别人到自己家中,不喜欢孩子,只喜欢一个人过安静的生活。生活中的孤独只是一部分,主要的还是心灵上的孤独,精神世界上的孤独。这是永远的孤独,一直到在美国公寓里默默死去。
  张的文章大多是冷冰冰的客观描述,笔下的人物大多在她的作品中挣扎,生存,没有真爱,多的是自私,警戒。她就像一个医生不动声色地做着一个手术,而当时她正在解剖这个客体。张爱玲的文章大多数也是在诉说这种孤独——张爱玲式的寂寞。如《半生缘》中的一对男女也是身不由己的选择了孤独,曼桢,世钧,最终没能走到一起。
  言为心声,张爱玲正是通过作品表达了她这种种无奈,孤独的情感。张爱玲自己也曾说过:“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们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的背影里有这种惘惘的威胁。”
  倾城只是在刹那间的一段,然而在倾覆的背后闪烁着永恒的孤独。可也正是这孤独,成就了这棵孤贞冷艳的树
  
  • 初中3年级 - 散文
  • 字数:1730 投稿日期:2010-12-11 21:53:00

  • 推荐3星:[樱翼陌恬]2010-12-12 9: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