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作文写作技巧

2016-6-12 16:06:31 [高考作文指导]

  2.化用

  当然,好的标题最好应该有所创新,在引用的基础上应作些变化,即修辞学上点化手法的运用。例如:

  2009年上海考生的《切不要管中窥豹》:化用成语“管中窥豹”亮出鲜明观点。

  2009广东考生的《一蓑烟雨任江平》:化自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3.仿写

  仿照名家名篇,自然也有一番趣味。如:

  2009广东考生的《别拿常识不当干粮》:仿自电视剧《别拿村长不是干部》。

  2008吉林考生的《精神的三间小屋》仿的是毕淑敏的同题散文。

  2008全国卷Ⅰ一考生的《当记忆流经汶川》仿的是07山东满分作文《当记忆流经奥斯维辛》。

  4.比喻和象征

  运用比喻和象征,可使标题显示出含蓄蕴藉之美。我们看这些实例:

  2009年浙江考生的《走在思念的琴弦上》,感性与知性并存,极具煽情色彩,恐怕读者的心弦也已被拨动了。

  2008山西考生的《爱,撑起希望的天空》,形象生动,富有动态之美,更兼宏大之气。

  5.比拟

  即在标题中运用拟人与拟物的手法,使标题更形象、生动。如:

  2009浙江考生的《缠绕在脚的炊烟》: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标题具有了一种诗情画意。

  2008云南考生的《变味的善良》:善良也有了味道,拟题可真够大胆的。

  2003年满分作文《蓝色蛹·金色蝴蝶》,不看文章,还以为写的是化蝶,其实是借蝶写人。

  6.设置疑问

  标题用疑问的形式出现,把问题一下子摆在读者眼前,彰显思辨色彩,犀利而又深刻。

  采用设问:如2009年全国卷Ⅰ的《一招鲜还能吃遍天下吗》《走别人的路?》。

  采用反问:如2008年全国卷Ⅲ的《爱,难道错了吗》”。

  采用选择问:如2009年江西卷的《是拍卖还是销赃》。

  7.双关

  如2001年的《生命“诚”可贵》,真是妙极!裴多菲名句“生命诚宝贵”中的“诚”是副词,“诚然”之意,作者运用双关辞格将“诚”用引号标出,巧妙地赋予“诚信”之意,考生的机智使阅卷教师眼睛倏地一亮。

  8.对举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两名作者的观点态度,深刻揭示主题。

  2008全国卷三《莫让“爱心”变“黑心”——给“黑心者”的一封信》

  9.呼告

  以呼告拟题,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008年四川卷的《海子,你应该学会坚强》,再次引发人们对当年诗人之死的深沉思考。

  2008年全国卷Ⅰ的《妈妈,让我悄悄地告诉你》《孩子,不哭》《你们,不会孤单》令人动容。

  (二)反常创新

  1.数学算式

  有时候在标题中运用一些数学算式,会取得一般语言文字难以取得的效果。

  如:2008年全国Ⅱ的《善举拯救》:简洁利落,文章中心让人一目了然。

  2.边缘用语

  现代社会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各种语言词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甚至出现了不少交叉与边缘用语,把这些语言运用到标题中,会体现出写作者开阔的视野。如:

  《拍卖“诚信”》运用了金融用语;《吴良心病历》运用了医学用语;《纯天然诚信口服液》运用了广告用语;《心灵的审判》运用了司法用语;《诚信旅店》运用了旅游用语。

  3.镜头特写

  即在取标题时不妨运用一下类似于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更能使文章的标题产生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如下面这些标题:

  《秋风萧萧菜市口》:剪辑谭嗣同临刑前的悲壮环境作标题,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眺望长安的李白》:以李白最具特征性的动作披露李白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使标题具有了外在的张力美。

  在平时的作文中,我们可能碰到的更多的是一般性的题材,这时候我们更需要引导学生刻意求新,避免标题的通俗。实例:

  《2010,我的夏天》:较之《暑假记事》,无疑有了一种别致美。

  《天地之间走来一个我》:比自我介绍一类的标题更有一种大气。

  《住在我上铺的兄弟》:克服了“我的同学”一类标题的呆板,具有了一种灵动。

  《我的第25小时》:比起“珍惜时间”和“挤时间”一类标题,自不可同日而语。

  《倾听花开的声音》:见到了太多的“感悟生活”一类的标题,见到这标题,我们会更多地感到一种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