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得知关羽、张飞死后,悲痛不已,冲动的他急于报仇,最后兵败人亡,落了个“白帝拖孤”。试想,如果他能等上几年,兵力强大之后再去攻打敌人的话,那么在胜利的同时也为二弟、三弟报了仇。其实,中庸一点并不是什么坏事,刘备就是因为那一次的放弃中庸,而成为了蜀国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也并不是说好强就完全错误。大清王朝从开始的强盛到最后的腐败,主要原因离不开闭关锁国政策。清政府太过于享受现有的,满足于现有的,而不去忧患一下,导致最后的灭亡。如果说清王朝能够稍微好强那么一点,估计我们现在还是清朝的子民吧!
万事不能超过一个度,中庸即可,1592年,日本的丰臣秀吉,在统一了全日本后,在担任了太阁之后,不满足于现状,出兵攻打朝鲜,导致失败。这一次让他患了重病,于1598年7月死于大阪城。而他的死又让日本成为了乱世。直到1603年,德川家康才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试想秀吉如果能够满足于自己所打造的日本,不攻打朝鲜,那么百姓才能不去多过那5年的受苦于战乱的日子。
总之无论是肖传国还是马家爵,还是那些名人事迹都让我们知道,凡事都要有个度,中庸之道乃最佳选择。
【点评】此文属于四类卷,所谓不及格之文。文章在开头将肖传国事件简单归结为性格好强后,便提出了中庸之道,但全文可见作者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偏差很大。文中所举事例并非均可归结为“中庸之道的缺失”。显然生硬了。另外,全文论证方法也很单一,开头结尾之外,几乎全部是例证法挑大梁,不仅单薄,而且单调。
偏激是事业的坟墓58分
肖传国报复方舟子的事早已家喻户晓。作为一个极富声望的科学家,却因为偏激的性格埋葬了大好前途,岂不哀哉?
古往今来,偏激误事,数不胜数。项羽一时激愤抗杀二十万秦兵,为他不得民心,败于垓下作了铺垫;王安石一心推崇变法,因其与众不同的性格与众人格格不入,变法不成反遭贬。这些难道不是因为性格上的偏差,情感不能自抑而导致的一时意气用事吗?近两年的杨佳袭警案,不正是心感不平而“以牙还牙”造成的悲剧吗?偏激的心态如同海中的巨浪,搅动着原本平静的理智思考,回到了最原始的“以眼还眼”。
理智的情感被偏激的心态所淹没,完全是因为情感不能自抑所致,所以这种事一般都在情商较差的人身上发生。身无长物的人倘若情感脆弱,最多只是发发脾气;而身负技艺和金钱等资源时,偏激的性格会带来非理性的决策,甚至不可逆转的灾难。所谓偏激误事,多半如此。教育对情商培养的忽视对学科知识的过分强调,都是滋生“肖传国”的温床。
古人中庸的思想或许能帮上我们的忙。中庸并非平庸,而是像一架天平一样,保持平衡。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各取其半却能同时品尝到其鲜味。对于智商和情商,教育不能偏袒其中任何一方,因为这两者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缺一不可。智商是车的后轮,助人前进;情商是车的前轮,控制着前进的方向。肖传国就是没把握好方向盘,才会加足马力,开向万丈深渊的。同时,对法制的蔑视和无知需用有效、公正的法律给予教训。法制对人的处罚虽属亡羊补牢,但其最主要的功能是威慑后人。只要法律处事公正,合乎人心,它就能起到律人的效果。
肖传国的事令人扼腕哀叹,然而最重要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它留给后人的经验和教训。偏激如火,把一个前途光明的医学权威毁得一干二净。这不禁让人意识到心理平衡的重要性。中庸之道,公正之法,都应拿来,用来警醒后人,不要重蹈覆辙。愿中庸的智慧能化解偏激的戾气。
【点评】此文观点明确,层次清晰。从“偏激误事”的事实,写到偏激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智商与情商的平衡。可谓文从字顺,逻辑清楚。该文立意较为平淡但内容充实、行文规范,符合二类卷“平实”的标准。这类文章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实现,给予此文二类中等分数,也是对师生辛勤劳动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