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成语出自司马迁《史记·索引》:“恶身狼藉,布于诸国。”故事见于《史记·蒙恬列传》。
赵高原是秦始皇宫中的一名宦官,因身强力壮,通晓狱法,被秦始皇提拔为中车府令,并命他教自己的小儿子胡亥学习法律知识。
不久,赵高因为受贿舞弊,犯了大罪,秦始皇派上卿蒙毅前去审理。蒙毅执法如山,铁面无私,判决赵高免官处死。可是,秦始皇却念他从前办事得力,且教子有功,就赦了他的罪,还为他恢复了官职。从此,赵高对蒙毅及其兄蒙恬大将军恨之入骨。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宫巡行。不幸途中染疾,病死在沙丘行宫,此时本应由太子扶苏即位,可赵高却乘机串通丞相李斯,立胡亥为秦二世。
一天,赵高对胡亥说:“先帝在世时打算立你为太子,就是蒙毅不赞成,我看不如杀掉他吧!”胡亥听信了赵高的谗言,于是把蒙毅拘押在代县,并派去使者曲宫逼令蒙毅自杀。蒙毅批驳了赵高强加给他的“罪名”,又说道:“过去秦穆公杀三良,楚平王杀伍奢,他们杀害忠良都酿下了大错,遭到天下人的非议,在各诸侯国中名誉很坏(原文:‘以是藉于诸侯’)。皇上要引以为戒啊!”曲宫知道了胡亥杀心已定,无可更改,不听蒙毅的申诉,仍然把他杀了。
司马迁看了蒙毅这段语重心长的话,在《史记·索引》中,用“恶声狼藉,布于诸国”八字对胡亥作了评价。
“声名狼藉”用来形容名誉坏到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