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描写法,就是为了烘托人物心境,渲染故事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或赞美大自然,抒发作者感情,而对山水景色、田园风光、草木鱼虫、风霜雨雪等自然风物进行描绘、摹状的一种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法运用很普遍。在记游的作品中,作者多寄情奇山异水;在记叙性文章里,常以自然景色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和场所。写景不难,写好不易。作家老舍在《景物描写·老牛破车》中要求“把任何景物都能恰当的、简要的、准确的写成一景,使读者读到马上能似身入其境”。景物描写一定要为中心服务,正如作家茅盾所言:“不是为写风景而写风景,即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渲染或烘托故事发生时的气氛,或者为加强故事发生时人物的情绪。”景物描写关键在于抓住其特征——动态与静态,注意观察角度——定点观察与移步换景,写出情趣,写出层次和顺序。
例如,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在林冲来到草料场后的一段故事中,作者运用简洁的文字多次写到朔风和大雪。“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逦背着北风而行”,“看那雪时,到晚上越下得紧了”,“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描摹出这场越来越大、越下越紧的风雪的动态特征,将人物活动置于恶劣的气候之中,映衬出人物激烈的思想斗争。也正是风雪的变化层层推动情节的发展: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振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才得以在生死关头杀敌复仇,完成性格上的重大转折。
优秀例文 幽园静谷——参观中南海胜景记实
在蒙蒙细雨中,我们来到一座石砌的圆门前,仰首向上看,只见门额的石上镌刻着两个娟秀的大字“静谷”。
我和同伴跨进圆门,迎面是一片松柏林,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松柏均匀地分布在这块不大的土地上。林中一条石子铺就的小路向清幽的园林深处伸展而去,消失在竹林、绿草的掩映之中。园中静悄悄的,脚踏在刚被雨水打湿的地面上也听见响声。我抬腿正要循着小路往前走,同伴忽然捏了捏我的手,大概她怕破坏了这里的寂静气氛,轻声说道:“哎,你看。”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在我们的右首,几个人正围着一棵松柏在看着什么。我们好奇地凑了过去。咦!真奇特,这棵树的底部像人的两条腿似地叉开站立着,在一人多高的地方又合为一体,笔直地向青灰色的天空伸去。顶部的枝叶密密层层,与旁边几棵树的枝叶交错伸展,几乎遮住了天日,连细雨飘洒到此地也要受到同样的阻碍。我自言自语地说道:“这是什么树呀,怎么长得这般奇特。”“那不是写着吗?它叫‘连理松’又叫‘人字松’。”同伴提醒着我。“连理松”?我细细品味着:这名字起得可真形象啊。又有许多人围了上来,我们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走开了,继续向园林深处走去。
路越走越窄,刚才旁边还有空旷的草坪,此时小路的两旁是密密的竹林夹道,竹叶不时刮着我们的雨伞,只听得一阵竹叶被拨动的哗哗之声,在这寂静的园中传出老远。我将伞关上,抬头一看,天公已经止住了泪水,刚才铅灰的天色竟晴朗起来了。我们又往前走了一段,穿过竹林,又是“一重天”。而路仍不见宽,两边是山石夹路,山石上布满绿苔。雨后小路真不好走,前面的人走得慢极了。我不由得左右张望起来,只见路的右面倚着园墙堆积着山石,左面是一座不很高的假山。山上怪石横生,林木茂密。树木旁,山路上,怪石缝里,青草碧绿如茵,它们在轻风中微微晃动着细嫩的身躯,似乎在贪婪地呼吸着这雨后潮湿而清新的空气。再往上瞧,在树木枝叶的缝隙里隐隐约约现出一座亭阁,重檐飞翘,显示着我们民族古代建筑的风格,深绿色的门窗、栏杆,与满山林木、遍地芳草互相映衬,更显得恬静、幽雅。“咱们上山转转吧。”我转过头来会意地对同伴点了点头,于是我们手拉手登上了面前的山石。我们不走山路,专挑有山石堆积的地方,攀援而上,不一会就来到了山顶,倚着一棵古柏站定。雨后的清风微微吹拂着我们有点发热的脸庞,真舒服啊。我们脚下是这园中最高的地方,我展目四下观望,园中的景物尽收眼底。这园子并不大,一条小路环绕着假山,只见路上、山上游人盘桓。山脚下的竹林经过雨水的洗礼,更加显得清新碧绿,竹叶上的水珠在刚露面不久的夕阳的照耀下熠熠发光。分布在山脚、山腰各处的古柏苍松,像年迈的老人一样正襟危坐,令人肃然起敬。真是满眼苍翠碧绿,只是偶尔在一片绿色之中,露出一束红色或黄色的野花随风摇曳,为这绿色的世界装点。雨过天晴,鸟儿又飞回了它们自由的王国,清悠的鸣声,声声入耳,更使人感到夕阳笼罩的幽园的寂静。静谷、静谷,“静”真是名不虚传,而这“谷”又从何而来,叫我难理解。我一边往山下走一边瞑思苦想。“哎,有了。”我叫了起来,同伴惊讶地问:“什么‘有了’?”我指着山下的小路说:“这‘谷’大概就是指这条小路的所在。你看这倚墙而立的山石与假山相夹的这条小路不就像个山谷吗?”她赞同地点了点头。
我们肩并肩踏着沾满雨水的青草向山下走着,我默默地想:人类的想象力多么丰富啊,改造自然的能力又多么伟大,竟将自然界中的山谷搬进了这偌大的园中。这‘静谷’虽没有自然界的高山、峡谷那样气势磅礴、巍峨壮观,但它小巧玲珑,是人工的伟大使它再现了自然界的山谷,它显示着我们中华民族儿女的聪明和智慧。
夕阳的余辉为这幽园的林木披上了一层淡红色的轻纱,我回过头来轻声对这充满无限生机的满园景物告别:“再见了,静谷。”(何小萍)
例文评析 本文成功地综合运用了景物描写法。“跨进圆门”、“穿过竹林”、“来到了山顶”、“向山下走”,一路写来,多而不乱。写“连理松”,写“竹林”均由下而上,顺序拉开;定点山下,环顾“山石”、“林木”、“青草”,仰视“重檐飞翘”的“亭阁”;定点山顶,“小路”、“游人”、“竹林”、“野花”、“飞鸟”,由远而近。文中景物次第铺展,层次分明。
作者“不是为写风景而写风景”,而是触景生情,热情地抒发了为“它显示我们中华民族儿女聪明和智慧”而骄傲之情。(肖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