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扬先抑法,是指行文中根据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辩证法,使情节的安排、事物的发展等呈起伏变化的写作方法。“抑”就是抑制、下压,指对人、事、物的贬低,情调的低沉;“扬”就是褒奖、抬高,指对人、事、物的褒赏,情调的高昂。抑与扬是辩证统一的。实际运用起来,有时欲扬先抑,有时欲抑先扬,有时抑扬交错,有时几抑几扬等。
例如,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则运用了欲抑先扬方法。作为一个“正派人”虽然“生平从来没有干过一桩可羞的事情”,但没有背景和后台要想参加资本主义世界的“自由竞选”根本不可能。但作者在文章开头偏要写“我总觉得我有一个显著的长处胜过这两位先生,那就是——声望还好。”并认为“即令他们曾经知道保持名誉的好处,那个时候已经过去了”。于是我“赞美长处”“暗自得意”,简直就是“大有可能”、“完全可能”当上州长了。结果呢?受诬蔑、入圈套,在编造的十大罪状面前声名狼藉、焦头烂额,最后不得不偃旗息鼓,甘拜下风而放弃竞选。文章运用欲抑先扬法谋篇布局,深刻地揭露了所谓“自由竞选”的丑恶本质,辛辣地讽刺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政治”的虚伪性,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运用欲扬先抑法,需要注意:一、明确抑扬的辩证关系,无论是欲扬先抑,还是欲抑先扬,或者抑扬交错,总有一个主次之分,写作时要把重心放在抑或扬的行文意图上,不可平均用力。二、应有较强的“落差”。抑要抑得足,扬要扬得高。只有抑够,才能扬高;只有扬重,才能抑狠。三、要找出抑与扬的内在联系,不论是先抑还是先扬,“抑”与“扬”都是现象,因此必须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找到二者相通的桥梁,才能完成由抑到扬或由扬到抑的艺术转化。
优秀例文 “ 讨厌 ”的弟弟
“呀!哥,你的作文又卡脖子了?”身后传来了刺耳的尖音。不用看,又是那个“捣蛋鬼”——我的弟弟小文在外面闹腾来了。我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爱理不理地冲他道:“走开!作文写不出来管你什么事?”他不但不气恼,反而对我嘻嘻一笑,并跑到我的写字台跟前,用眼扫了一下作文题,嚷道:“这有什么难写的,就写我呗!”“哼,亏你说得出口,你有什么值得可写的?”
说完,我又不睬他了,敲打着写字台。小文见此情形只好离开。我不禁好笑起来,心想:写你?要是专写讨厌的话,那真有篇幅呢。可不是,每次专在我写作文或做其他作业题时,他都要来“捣乱”一下,说什么“我们老师讲过,不管是作业还是作文,字迹潦草的话,就要扣5分。”真讨厌,有时,甚至使我要揍他几下。记得几天前的一个晚上,我也是在写作文,当我兴趣正浓时,他却闯了进来,非要我帮他造飞机模型不可。我气急了,而他却还是一个劲地闹着。我迫于无奈,顺手甩了他一下,并骂了一声“真讨厌”!他才走开。
“哥,吃饭了。”弟弟在厨房里叫我,打断了我的沉思。他还没生我的气。我叹了口气,放下笔,决定改日再写。
饭桌上,妈妈告诉我一件事,说是弟弟小文同班上几位小同学课外做了一个地球卫星模型,六一儿童节在县里展览,还得了个一等奖;又说他同班上几位同学帮邻近的刘奶奶抬水、扫地等,受到了学校表扬。我惊讶了,对他的“讨厌”也感到模糊了。
第二天,语文考试。早晨,由于我起床太迟,便三下五除二地吃完早饭,立即跑向学校。当我气喘吁吁地坐下来开始突击——做习题时,糟了,钢笔忘了带来,可把我急坏了。回去拿已来不及了,只好向人去借。突然,同桌的王琴告诉我说:“章红,你弟弟小文来了,在外面等候你呢。”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莫非还要到学校里捣乱我的学习?想想,不会的。
“哥,你忘了带钢笔,我知道你今天要考语文,急需要用,所以我给你送来了。”我高兴极了。忽然,我的眼睛停留在小弟的腿上。什么?血?我大为诧异,忙问他原因。他若无其事地回答说:“跑跌了,破了点皮,没关系。”这时,我一把抱起他,心里明白了,眼睛模糊了,直觉得弟弟长高了,比我还高!
回到教室,我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的心情。提起笔,摊开作文卷子,思如潮涌,一口气就写好了作文《“讨厌”的弟弟》。几天后,卷子发下了,40分的作文试题,我得了“39分”。(史迎生)
例文评析 此文运用欲扬先抑法,开头认为弟弟没什么值得写,要专写“讨厌”还真有篇幅。“我”每次做作业都要来“捣乱”,真是令人“讨厌”,一次还揍了他,骂了他,这是先抑。“抑”是为了“扬”,后一部分写“扬”:挨了揍和骂的弟弟还来叫我吃饭。我在吃饭时,听妈妈介绍了弟弟在课外做了两件有意义的事。一是做地球卫星模型获奖了,二是帮助刘奶奶做好事受表扬。这些使我对弟弟的“讨厌”模糊了。当我在语文考试时,发现钢笔忘了带,是弟弟帮我送来了钢笔,送笔时还跌了跤。这又令我感动,从而消除了以前我对弟弟的误解。从此,对弟弟的印象由“讨厌”转为“可爱”。全文前后对比,首尾呼应,结构谨严。(方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