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露先藏法,是指作者把所要表现的内容隐藏起来,随着情节的发展,最后在读者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亮出底牌,把文章推向高潮,使主题得以升华的写作方法。我们作文时,将文章要表现的主题或情节先隐藏起来,时机成熟时,转而一“露”,能使全文如入新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藏”,不是一味地不留任何痕迹,而是一个铺垫的过程。要有意识地留些“马脚”,做到隐而不避,让读者对最后要亮出的底,既似有领悟,又不得其法。这样,“露”的时候,方使人既惊叹,又不感到突然,以至于回头再读,细品其“马脚”,方更觉合情合理。
例如,《北京晚报》副刊举办建国40周年“一分钟小说”征文获奖作品《躯壳》,讲的是在父母早逝之后,姐姐芸芸精心照料弟弟豆豆,什么事也不让他干,最后终于让豆豆考取了大学。芸芸一直把豆豆送到学校,安顿好了才回来。可是,豆豆突然从学校跑了回来。原来豆豆到了学校,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子,甚至到食堂买饭时不知该买几两米饭才合适。
一个做姐姐的历尽艰苦,把弟弟培养成人,直至送进大学,这应该说是一个美好动人的故事,然而已经进了大学、生活不能自理的弟弟逃了回来。弟弟从大学里逃回来这“底”,直到文章结尾才“露”,使人感到惊奇,但不感到突然,而且觉得合乎情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在文章叙述时已有意识地留了“马脚”——姐姐精心照料弟弟,什么也不让他干。读者回头再读,也就能体会到作者运用欲露先藏法的奥妙了。
优秀例文 意外
这是1914年的事情。11月11日,我上剧院去。一个人上剧院,这还是我生平第一次。我坐的是包厢。当时我的注意力并不在节目上,却急等着幕间休息:因为我随身带了一本书,它比戏剧更吸引了我。这本书是早晨人家才给我的。在电车上我就开始阅读,不知不觉地就入了迷。
幕刚落,灯光一亮,我就继续埋头看书。突然,一个人影落到我的书上。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隔壁包厢里一个颧骨高高的,却又非常面熟的人。他探身瞧着我的书,我感到有些不快。他移开视线,微笑着问:“姑娘,你这样出神地在看什么?”
“高尔基的《童年》。”我硬硬地回答。
“你喜欢看吗?”
“很喜欢,请你不要妨碍我,灯光马上又要熄了。”
“对不起。”他站起来,走出了包厢。当他重新入座,下一幕已开演了。他弯着身子,又悄悄地问我:“越看越有兴趣吗?”
这时,我已经不看书了,但仍用带有生硬语气的声音回答说:“是的。”
“你看到哪一段了?”
有人对我们发出了嘘声。我们不再作声了。
下一次幕间休息时,我开始看:“外祖父把我推倒在长凳上,在敲打着我的面孔……”我的眼睛里早已含着眼泪,勉强忍住了,继续往下看:“我忘不了母亲那苍白的面孔和张大的眼睛,她在长凳附近往返奔跑着,喉咙嘶哑地喊父亲,‘把他交给我!’……”我再也忍不住,就大声地哭了起来,眼泪纷纷地滴落在敞开着的书上。这时,我那古怪的邻座人站起来,从我手里把书拿过去,瞧着被眼泪湿透了的几行,突然他把我拉近他:“姑娘,不要哭!”他非常温和地说:“结果比预料的要好得多。……阿辽沙长大了,成了作家……据说,甚至还出了名。”他微微地笑了笑。
在下一次幕间休息,我没有再看书,和邻座的高个子走到休息室。我告诉他我的姓名。同时还告诉他,今天是我的十三岁生日。他建议我看一些需要的书,同时微笑着说:“只是不要在剧院里看,到这里来是为了看戏。”
剧终,他送我回家。我们走到了我最喜爱的公园,一同欣赏了秋天暗蓝色的德聂伯尔河。他回忆起伏尔加河的情景。我不知道他的名字。
……整整过了一年。
我的生日又到了。出乎意料之外,邮递员送给我一个从彼得格勒(即列宁格勒)寄来的挂号的包裹。封皮上用圆而略带一点扁平的笔迹,写着我的住址和“伊丽娜女士”。
包裹里原来是两本书:《童话集》和《夏天》。在《夏天》这本书上用和封皮上同样的笔迹写着:“诞辰纪念——赠给伊丽娜。这些书你从前都很高兴地读过。你不要再把眼泪滴在上面。”最后的签名是:——“马克西姆·高尔基。”(伊丽娜)
例文评析 本文运用欲露先藏法叙写了高尔基向伊丽娜赠书的故事。故事讲的是伊丽娜去剧院看戏,由于借助剧场灯光看一本比剧情还吸引人的《童年》,引起了邻座一位陌生人的注意。接下去写与陌生人的对话,以及剧间休息时的接触。当“我”被书中情节感动得哭起来时,陌生人给予了温和的安慰。这使“我”与他熟悉起来,以至于再次幕间休息时,我们谈得更融洽,最后还一同去公园赏景。“我”已与陌生人很融洽了,却没有交代陌生人是谁,叫什么名字,而是将这个“底”先“藏”了起来。一直到一年后的生日那天,“我”收到《童话集》和《夏天》,看到书上的赠言及签名,才把原来“藏”起来的“底”一下子抖了出来,使全文顿生亮色,使高尔基那平易、谦和、深沉而又富童心的形象异常鲜明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正因为文章“藏”得深,所以最后的“露”,异峰突起,收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又因为文中多次提到了《童年》以及陌生人对《童年》的熟悉,使最后“马克西姆·高尔基”署名的出现顺理成章,“露”得令人信服。(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