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
战国初年,宋国有一个叫狙公的人,他很喜欢猴子,在家里养了一大群猴子。由于长期与这群猴子接近,他对于猴子的心理颇能懂得一些,猴子也能听懂他的话。这样他更爱惜这群猴子了。
时间长了,家里的粮食不够了,他宁肯节省家里人每天的口粮,也要把这些猴子喂养好。后来,家里渐渐地穷了,他只得把喂猴子的粮食也减少一些,但又怕猴子不听话。于是,他就对猴子说:“与若芧(xù),朝三而暮四,足乎?”意思是说:今后给你们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足够了吗?猴子们听了,认为太少,都很生气。狙公见此情景,沉思了一会儿,又马上改口说:“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猴子们听说早上可以吃到四个橡子,就以为增加了粮食,都表示满意了。其实,不论是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总数是一致的。
后来人们把“朝三而暮四”简化成“朝三暮四”,用来指玩弄诈术欺骗人,现在多用来比喻反复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