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汉书·司马相如传》记载,西汉时期,有个叫司马相如(前179—前117)的人,他爱好读书,还会击剑,但家境贫寒,幸与临邛(qióng)县令王吉相熟,被安顿在城外的“都亭”中。
卓王孙是临邛的富户,想与司马相如相识,几次邀请,均遭拒绝。后经王吉相迎,才应邀赴宴。在宴会上,司马相如奏琴,博得众人称赞,躲在屏风后面的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十分爱慕他。相如作了一曲《凤求凰》,文君听了,立即明白了相如的情意。两人秘密约定,半夜离开临邛县,回到了相如的故乡成都。
司马相如非常贫穷,他们家里除了四周的墙壁外,一无所有,但文君毫不计较。卓王孙不肯救济女儿,文君便和相如一起回到临邛,以卖酒为生,给卓王孙难堪。卓王孙无奈,只好分给文君一笔家产,打发他们离开临邛。
于是,相如和文君在成都购买田宅,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家徒四壁”形容家中贫困、一无所有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