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雾都孤儿[电子书]

据说,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个作家,而且只有一个能代表了他的民族精神,要了解这个民族,就必须阅读这个作家。譬如中国的曹雪芹、法国的巴尔扎克、德国的歌德、俄罗斯的托尔斯泰,而能够代表英国精神的就唯狄更斯莫属了。文学史上的旷世奇才不胜枚举,但许多天才却因为过于超前、过于与众不同而不为时人所接受,他们孤独一生、穷愁潦倒。但狄更斯却属于那种既富有创造性,又能代表时代心声,但同时又具有犀利的批判性的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19世纪英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表达了大都市人的精神创伤,并毫不留情地挖掘英国人的劣根性。狄更斯小说强烈的时代感、对人性的洞察、风趣幽默的风格和感伤主义情调吸引着英国人,引领着英国人时而哭、时而笑,刺激着商业主义、工业主义、条文主义时代冷酷社会麻木的心。

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出生于英国朴次茅斯波特西郡兰得波特镇。父亲是海军军需办事处秘书,工作勤恳,但有点华而不实,慷慨好客,喜欢喝酒放谈,缺乏经济头脑,不会精打细算,经常入不敷出。狄更斯5岁时,父亲调到以造船业闻名的查塔姆镇,狄更斯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时光。但这种充满阳光无忧无虑的日子随着全家迁往伦敦而结束了。1822年,狄更斯不满10岁,父亲调回伦敦工作,全家搬到伦敦。正如19世纪许多从乡村外省向大都市迁徙的作家一样,这次迁移对狄更斯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给他的心灵带来了永远无法弥合的创伤,成为他生活的转折点。由于父亲经济状况每况愈下,他们全家不得不住在卡姆登镇,这个镇后来成了名副其实的贫民区,在它和伦敦之间隔着一片空旷的田野,从这里透过伦敦城上空的烟雾,可以隐约看到圣保罗大教堂的圆顶。他们居住在这里,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狄更斯也失去了上学的机会,被剥夺了一切生活的希望。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狄更斯成了鞋油作坊里的一名童工。这段经历虽然只有4个多月,但给幼小的狄更斯造成的心灵伤害却无法估量。他处于极度的痛苦中,以致若干年后,他还不敢走进自己曾经工作过的码头,不愿闻到鞋油的味道。不多时,父亲就因欠债而被关在了欠债人监狱马西夏监狱,那里一度成了狄更斯的家。狄更斯奔走于监狱与自己做工的地方之间,有时在大街上闲逛。鞋油作坊和马西夏监狱“成为对狄更斯一生发生重大影响的两个地点,它们形成了他的性格”。 这种刻骨铭心的痛苦体验为他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从这种体验中诞生出无数个因为父母或他人的过错,幼年时代历尽磨难、无辜受到冤屈或者横遭夭折的孩子。

狄更斯一生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写了大量的游记、特写、戏剧。儿童是狄更斯小说塑造中最主要的一种类型,他的小说通过儿童的受难,对整个社会的不人道和麻木不仁、冷酷无情提出控诉。同时也为作品抹上了浓郁的感伤主义色彩。《雾都孤儿》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是狄更斯的第二部小说,这部小说一改先前幽默风趣的喜剧风格,表现出冷峻的悲剧色调。小说完全以一个孩子为主角,通过一个无家可归的、被遗弃的、无父无母的男孩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苦难经历的描写,表现了个人的孤独、无助和软弱,揭露了整个社会的冷酷无情和麻木不仁。同时通过骇人听闻的暴力场景,暴露了19世纪英国济贫院制度的腐败和大都市伦敦黑暗的地下世界、犯罪社会。

小说的主人公奥利弗·特威斯特是一个私生子,出生在济贫院。正如作者在小说中所说:作为“一个教区的孩子济贫院的孤儿吃不饱饿不死的苦力在世上尝拳头,挨巴掌,被人藐视,无人怜悯的人。”从一出生,他就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虐待和欺侮,他周围的所有人,都是一些虐待狂,以对一个孤苦伶仃、毫无反抗力的孩子进行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为乐趣。在此后的生活中,他遭到了一整套背信和欺诈行为的荼毒。冷酷残忍、迟钝无知、贪婪势利的贫民技艺所管理者、学校教师没有丝毫人性,对孩子的生死漠不关心。教区干事邦布尔,性情暴躁,毫无耐心,坏脾气随时随地暴发,肆无忌惮地向他所能找到的任何东西发泄。连食堂的大师傅,也随意用勺子在孩子们的头上敲打。奥利弗犯下了要求添粥的“罪孽”以后,被关在黑屋子里禁闭了一个星期,天气晴朗的时候,他被揪到院子里,邦布尔先生负责用藤杖抽打他,每隔一天把他带到男童们吃饭的大厅里当众鞭笞,每天在晚祷时被踢着押到大厅里听男童们的祈祷。棺材店的一家,也都起劲地以迫害奥利弗为乐,他第一天到那里,就被一个叫诺亚的少年狠狠地踢了一脚,这个大脑袋、小眼睛、体形粗笨、相貌鲁钝的少年,通过攻击他人以发泄他自己曾经遭受的不公平对待。歇斯底里、凶悍暴虐的老板娘,使奥利弗吓得直打哆嗦,她随意敲打他的头,诅咒他“不但将被绞死,还得外加挖出内脏,肢解尸体”。这个无家可归的孩子,从来没有感受过亲人的爱抚,没有受到过一丝一毫来自人类的善意,孤苦无依地处在奸邪与罪恶的包围之中,在饥饿和惊吓中长大,养成了阴郁的性格和感伤的气质。

  • 下一篇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