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绪 言

吕氏春秋[电子书]

  一、《吕氏春秋》的由来

  《吕氏春秋》旧题“吕不韦撰”,其实是他的门下士所作。这部书产生的原因,很是特别。当吕不韦做秦国宰相的时候,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都折节下士,喜宾客,宾客愈多,他们的名气愈大。吕不韦觉得秦国这样强盛,自己又这样显贵,这件事不应当不及他们,所以也尽力招致宾客,居然也招得食客数千人。那时候诸侯辩士如荀卿、虞卿一班人,都著书传布天下,不韦一想,这也是显名的妙法,自己虽能力不及,现放着许多食客,正好利用,于是就叫他们把自己的心得,和传闻故事,各自写出来,集成一书。他就把这书冒充自己的著作,名为“吕氏春秋”,这便是《吕氏春秋》的由来。

  二、吕不韦传

  吕不韦本是阳翟地方一个有名的富商。有一次,他为着买卖的事,到了赵国,恰巧有个秦昭王庶孙名楚的在赵国做质子,不韦见了,以为奇货。就和楚商量,说他父亲安国君现做昭王的太子,要到秦国去运动安国君,把他立做嫡嗣,楚听了这话,很是欢喜。后来不韦到了秦国,居然把这件事运动成功了。不用说,楚自然对吕不韦感激十二分。不上几年,秦昭王死了,安国君即位,为孝文王,就立楚做了太子。孝文王在位一年就死了,楚即位,为庄襄王。因吕不韦有大功,拜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以为酬报。庄襄王在赵国的时候,有一赵女,和不韦同居,有了身孕,不韦就把她献给庄襄王,等到生下来,却是个男孩子,庄襄王给他命名叫政。庄襄王以为这孩子是自己的骨血,却不知这孩子的生身父竟是吕不韦。庄襄王在位三年就死了,政即位――这便是始皇帝――尊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这时候那个和不韦同居的赵女,已为太后,却要常常和不韦私通,不韦怕事情败露,害及自己,另外觅得一个大阴人,叫做嫪,装作宦者,送入宫中,做了自己的替身。后来始皇长大,有人告发嫪,并非宦者,考问得实,嫪族诛,不韦也被牵连,革去相职,休归河南。诸侯宾客使者听得不韦革职,接连不断地到他家问候,始皇防他作乱,叫他率领家属迁居蜀地,不韦怕终究不能免死,就服毒自尽了。

  三、《吕氏春秋》的价值

  照上面所说,吕不韦用机诈手段,博取富贵,品行既无足取,功业又不足称,不过是一个奸险小人罢了,怎么会扬名后世的呢?那就不能不归功于《吕氏春秋》。原来《吕氏春秋》这部书,很有可取之处:如贵养生的《本生》等篇,讥厚葬的《节丧》等篇,重廉节的《诚廉》等篇,通时变的《察今》等篇,立论都切中时弊。其他大至君人之道,小至人事之常,也无不“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吕不韦有了这样一部冒牌的书,人家自然援着“不以人废言”之例,不去十分说他坏了。

  周秦之间,著书的人,大抵“有为而发”,如说虚无的《老子》,托寓言的《庄子》,抒忠愤的《离骚》,说性恶的《荀子》,尚刑名的《韩非子》,没一个不“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借著书以邀名,而书又不是一人专著的,只有《吕氏春秋》。但是这一点正是《吕氏春秋》的特色,全书以儒家为主,其中却道家言也有,墨家言也有,名家言也有,法家言也有,农家言也有,兵家言也有,“沈博绝丽”(毕沅语),“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语见《史记》本传),在群书中可称“独树一帜”。

  《吕氏春秋》取材广博。如《礼经》《庄子》《老子》《文子》《仓子》等,都是他的蓝本。等到始皇焚书,他采取的原书,除去上列的几部外,多半亡失,后人要探索古书,却只能从《吕氏春秋》内觅得一鳞半爪,因此更觉得这部书有流传的价值。

  可是《吕氏春秋》这部书,大体虽是不差,不能说没有“小疵”,因为全书多至二十余万言,又不是一人的作品,结构自难细密,旨趣自难纯一。所以书中往往有记载失实、主张冲突、议论不联贯的地方。然而书成之后,吕不韦将他“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见《史记》本传)。当时竟没能增损的,那是什么缘故?高诱以为“时人非不能也,盖惮相国,畏其势耳”,这句话或者是不错的。

  四、结语

  作者著《吕氏春秋》的时候,六国虽没有灭亡,但是大势所趋,大家知道此种分裂的状态,不能持久,秦国必得天下,所以书中常有天下不可无天子的话头。换句话说,就是天下不可不统一。不过怎样才能统一,统一后怎样善后,不可不研究。我们从书中窥察,知道他统一的方法,是用武力,善后的方法,言之甚详,约分君主、人臣、用民、制度数方面立说。作者初意,很希望将来见诸行事,做一代兴王的典则,不料秦得天下之后,李斯作相,迎合了始皇的意旨,严刑峻法,专制一切,把书中所说,都撇在脑后,作者一番苦心,竟完全埋没了。然而《吕氏春秋》幸而早作二十年,若使再迟二十年,严酷的秦法已定,人民已失其言论自由,作者此种学术思想,恐怕连发表的机会也没有了。所以退一步想,《吕氏春秋》能够成为传作,已经是幸事,怎么还说得到实行他的理论呢。

  庄适

  1926年7月17日

  例 言

  《吕氏春秋》全书分十二纪、八览、六论。每纪分五篇,每览分八篇,每论分六篇,合计百六十篇。此选本精心择辑,在十二纪中,选《本生》《重己》《贵公》《尽数》《先己》《审己》《精通》《节丧》《安死》《异宝》《异用》《当务》《诚廉》十三篇。在八览中,选《谨听》《首时》《权勋》《贵因》《察今》《先识览》《去宥》《精谕》《离谓》《离俗览》《贵信》《举难》《召类》十三篇。在六论中,选《期贤》《疑似》《察传》《壅塞》《别类》《分职》《务大》七篇。共计三十三篇,都是精美切要之作。

  凡关于古代典礼、阶级观念、武力主张等材料,本人以为不合时宜,都从割爱。

  《吕代春秋》有元刻本,有明刻本。毕沅依各本校勘,刊行灵岩山馆本。光绪初年,浙江书局据此校刻,此选本所用,就是浙局所刻的毕氏校本。其中错误之处,除依毕校外,更取孙诒让《札迻》、俞樾《诸子平议》、陈昌齐《吕氏春秋正误》等书,详加订正。

  高诱注往往有不当之处,此选本悉据各家训解,为之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