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高速公路的正式称谓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这同我们把高速公路作为基础设施有些类似。它早是于1993年由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并宣布实施的。
美国政府报告为它下的定义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是一个能给所有用户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完备网络,它能使所有的美国人永久享用信息,并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声音、数据、图像或文表相互传递信息”,目的是“永久地改变美国人生活、工作和相互沟通的方式”。
在网络技术上,人们则是把那些带宽大、能代表网络上信息传输状况的主要信息传输通道称为主干网。信息高速公路的高速标准就常用主干网上信息的传输速度来衡量。
克林顿时期的美国副总统戈尔是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发起者,按照他的说法,虽然高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值标准,但是最起码一点是,信息在主干网上的传输速度应该达到每秒几百兆、数千兆甚至上万兆的速度都不为过。很显然,要达到这么高的速度,一般的通讯线路是无法保障的,所以信息高速公路一般是利用光纤和卫星来架设主干网的。
在中国,互联网交换中心把互联网的带宽由原来的10兆拓宽到100多兆。网民上网的速度由此提高10倍。
不仅如此,它还实现了中国公用计算机网、中国移动互联网等9大互联网络之间的快速互动。
目前,全国获准经营互联网的单位有520家。国内中文网站超过15000个,互联网用户达到890万户,并且目前还在以成倍的速度增加。
带宽以及由此决定的信息传输速度是因特网和信息高速公路之间最基本、最重要的差别。除此之外,在安全问题、信息内容、传输媒体、配套服务等方面它们之间也都有差异。但是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又离不开因特网,因特网仍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影响最广的网络。
据统计,截止到目前,全世界已有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万个网络连接到因特网上,近亿人在使用它,而且以每月15%的速度递增。
信息高速公路必须有大量的信息,而因特网则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宝库,并可以无限地扩充。
在技术上,因特网也很容易过渡到信息高速公路的技术。因此也可以认为因特网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起点和重要基础,或者说是它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