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还会搬家吗?通俗点说就是“河流改道”。其实,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自然现象。
在地球上有一些河流,它们河床的位置经常会改变,今年在这里流,几年之后又流向另外一个地方,成了会搬家的河流。
在整个地球上,改道“搬家”最多的河流要数我国的黄河了。
黄河现在是从山东北部流入渤海。然而,在历史上黄河入海的地方曾多次发生过变迁。黄河曾经流到天津入渤海,也曾经流到今天的淮河河道,进入黄海。两个入海口之间的距离,大约为五六百千米。
史书曾记载过黄河搬家的情况。2000多年的时间,黄河决口、泛滥成灾多达1500多次,平均每3年就要决口两次。其中决口造成的大面积改道有26次,平均每100年就要改道一次。
黄河的改道,除了自然原因之外,还有人为的因素。1938年以前,黄河下游基本上是沿着今天的河道,从山东北部流入渤海。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为了保护中央军撤退,竟不顾黄河下游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在河南郑州以东的花园口炸开黄河南大堤,使滚滚的黄河水向南流入河南、安徽、江苏,最后与淮河河道合二为一,东流进入黄河。从1938年到1946年,黄河就沿着这条新开辟的河道流了九年,使沿河多达40余县受灾,数十万无辜群众死于洪水之中。
解放以前,除了黄河以外,河流改道这种现象,在我国华北平原上也十分普遍。永定河、漳河、滹沱河等都是很会搬家改道的河流。
河流为什么会改道?河流搬家之谜在哪里呢?一般我们把一条河流分为上、下游两段。上游一般多为高山深谷,河水奔流在坡度很大的河床里,河床受到强大的冲刷力量,这被称为“河流的侵蚀”。侵蚀作用能够劈开坚硬的岩石,形成大量的泥沙,湍急的河水又将这些泥沙带入下游,这就是“河流的搬运”。河流的下游,地势较为平坦,水流也开始减慢,使得河水的侵蚀作用减弱了,同时,河水携带的泥沙也渐渐沉积下来,堆在河床里。这就是“河流的堆积”。
世界上一切河流都在不停地重复着上述三种”工作”,侵蚀与堆积工作性质相反,而搬运是连接这两种”工作”的桥梁。侵蚀、搬运、堆积,三者结合起来,组成了河流“工作”的全部内容。
在一条具体的河流上,上述三种“工作”常常是同时进行的。上游在受到侵蚀的同时,也伴随有轻微的堆积;同样,下游也有一定程度的侵蚀;就是到了入海口,河流的搬运作用也没有全部消失,只是那里的搬运作用很小,携带的多是些十分细小的物质罢了。年复一年,结果使上游河谷不断加宽、加深,下游的河床不断堆积而抬高,当下游河床升高到高于河床两侧地面时,水往低处流,河水中决河堤,另找新的河道,河流就要搬家了。
河流改道是一种很难避免的自然现象。如要河流上游土质松软,侵蚀和搬运作用就特别强烈,河流下游堆积作用就会增强,河流改道的问题就会特别严重。关于这一点,黄河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黄河的中、上游流经土质松软并且颗粒细腻的黄土高原,又很少有茂盛的森林覆盖,土壤侵蚀非常严重。洪水时节,1立方米的黄河水中含沙量竟高达300多公斤。平均每年黄河带入下游的泥沙总量达16亿吨之多。河水中的泥沙如此多,到了下游,一部分就会堆积在河床里,河床必然急剧抬高,遭遇洪水,黄河就只能搬家了。
我国人民在黄河下游两岸修建起两条1300多千米的堤坝,用来防止黄河泛滥,每年都有数千万的河防大军战斗在黄河大堤。他们不断地巩固黄河大堤,在堤上种植树木,将千里长堤修筑成了一道坚实牢固的“河上长城”。
然而,若想治理黄河,彻底解决黄河带给下游两岸人民的灾害,就需要黄河上、中游下工夫。在黄土高源上大面积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面积,减少流水的侵蚀作用以及黄河的泥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