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通过阅读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对富庶的东方非常关注。他深信地圆学说,认为只要从欧洲海岸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到达印度,得到大量的黄金、香料。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进行环球航行,但他本人却没能活着回到西班牙。
1492年8月3日拂晓,3艘帆船从西班牙南端的巴罗士港起航,向西驶去。船队领袖哥伦布站在旗舰“圣玛利亚”号的船头,眺望一望无边的大海,陷入了沉思。此刻,他的心里十分复杂,既充满希望,又感到前途渺茫,还有几分恐惧。因为在基督教传说中,大海的四周是无底的深渊,当船到达那里时会被四周的魔鬼吞没。汹涌的大海使人捉摸不透,此行的结局也许是到达遍地黄金的地方,也许是葬身海底。
当时,他并不知道这是人类地理大发现道路上的第一步。哥伦布(1451~1506)的出身和出生地一直存在争议,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他出生于航海事业发达的意大利热那亚城。他在年轻时就多次参加航海活动,通过阅读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和长期与航海家们的接触,他对富庶的东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相信当时已日益流行的地圆学说,认为地球是圆的,只要从欧洲海岸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到达印度,得到大量的黄金、香料。当时,欧洲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经过近千年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由于社会上流通的货币奇缺,严重地制约了资本的积累。当时欧洲使用的货币以金币为主,黄金又是重要的装饰品,象征着财富,所以人们对它的欲望没有止境,而欧洲每年的黄金开采量却非常有限。造成黄金缺乏的原因,还在于此前东西方之间的不平衡贸易。欧洲社会上层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对东方奢侈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东方的香料、丝绸、瓷器和其它产品不断地运往西方,而西方却只有用黄金和白银来交换,导致了金银的大量外流。这一切导致了人们狂热地寻找黄金。哥伦布曾经说过:“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可以为所欲为,做到一切。有了黄金,可以把灵魂送上天堂”。这就形象地反映了当时欧洲人的心理。恩格斯曾说:“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需要的第一件东西。”
然而究竟到哪里去找黄金?一些人寄希望于遥远的海外和东方。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关键是怎样到达那里。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东方见闻录》中把东方描写得非常富有,说那里黄金遍地,香料盈野。但是,当时到东方去非常困难容易的事,去遥远的东方要经过千难万险。11世纪时,欧洲封建主曾经组织过十字军,企图到东方掠夺一番,结果是伤亡惨重。采取和平的方法也是困难重重。
当时通往东方的重要商路有三条:一条在北部,经小亚细亚、黑海、里海至中亚细亚;一条在中部,从地中海东岸经两河流域至波斯湾,再从海路到东方各地;还有一条在南部,经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到红海,再从海路到东方。北部的一条被仇视欧洲人的土耳其人占据着,奥斯曼帝国与神圣罗马帝国正处于战争状态。另外两条掌握在阿拉伯商人中,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敌对情势使欧洲人无法经过这里。东方与西方的一切交往都必须经过阿拉伯人的手,商品经阿拉伯商人转手后要提高8~10倍的价钱。长此以往,欧洲的贵族和商人就想绕过中东地区,开辟新的道路,到达中国和印度。到了15世纪末期,欧洲人终于具备了实现这一愿望的条件。
在新航路的发现中,哥伦布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哥伦布四处寻求资助者,但总是被拒绝,大多数人都不相信他的说法,更不愿把钱用在这种冒险上。1486年,哥伦布来到经济基础稳固的西班牙王宫,向西班牙国王陈述了他的主张和设想,并提出了一些条件。西班牙国王于1492年4月17日和哥伦布签订了“圣大非协定”,决定给予赞助,并事先将他封将要发现的土地的宗主和统治者,即在各海洋中,由他亲自发现或取得的一切岛屿及大陆的海军上将,新发现土地的世袭总督,他有权把新土地上总收入的二十分之一占为己有,但这些土地的主权属于西班牙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