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大观篇-中医史话

少年百科-社会生活[电子书]

中国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光辉灿烂的古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群众解除疾病和痛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更为喜人的是,这项古老的文化在今天已得到国际人士的普遍关注。中医独特的医疗方法、神奇的医疗效果引起了世界医学专家和友人的极大兴趣。

中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为了保护自己、躲避野兽和风雨雷电的侵袭,原始人学着鸟儿的样在树上做巢。建造房屋,有一栖身之所,可以说是人类保健事业的萌芽。

原始人学会造火之后,火很快地被应用到治疗方面,如用加温后的石块温暖人体的局部可以消除某些病痛,这便是原始的热熨法。在热熨的基础上,又经过无数次的实践,不断改进材料和技术,便出现了灸法。

原始人又在生产中发现了某些工具可以作为医疗器具使用。最早的医疗器具有砭石、骨针。砭石不仅是外科用于剖割排脓的医疗工具,而且是我国针刺术的萌芽。最初的砭石不过是石片经打磨而成,以后逐渐有了较进步的石针、骨针、竹针等。《帝王世纪》中关于“伏羲制九针”以治病的记载,便是使用医疗器械最早的传说。

人们在寻找食物充饥的过程中,因误食某些有毒的植物而发生呕吐、腹泻、昏迷等,因吃了某些动植物而减轻或消除了某些痛苦。经过长期的实践体验,人们逐渐认识和积累了一些关于某些植物类和动物类药物的知识,随后又发现了不少植物类和动物类的药物。

在夏禹的时代,人们学会了酿酒。酒的制作在医药上有着很大的意义,因酒有舒经活血壮阳等作用,所以古人就利用它来治疗疾病。

到了商代,人们在单纯使用酒治病的基础上,发展成利用多种药物制成药酒来进行治疗。

在商代,药物品种的增多,用药经验的积累,使人们有可能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多种药物配制成复方,这样便有了“汤液”。所谓汤液,就是把生药用水煮成药汤药水,这种剂型一直延续至今,中医学称之为“汤剂”。

周代,初步形成了阴阳五行学说,这被引入到中医学中,用以解释人体的诸多问题,为以后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药物方面,人工合成化学药品,取得了很大成就。《周礼》记载:“凡疗疡以五毒攻之。”这种升丹、炼汞的制药方法,给后世化学制药法开辟了道路。炼丹也成为现代化学工业的先驱。

这个时期开始有了医学分科和医事管理制度。在春秋战国至秦汉这段历史时期,中国医药学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其具体表现就是《黄帝内经》的问世。《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药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医家之祖。这个时期还有两部重要的中医经典之作问世,一部是《神农本草经》,另一部是《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作,后经晋代王叔和整理编次,又经宋代高保衡、林亿等人校正,成为现在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被中医学奉为经典之作,倍受重视。

到唐宋元明清时代,我国医学在理论、药物学、方剂学、外科、妇产科、小儿科、针灸、眼科、喉科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逐渐形成了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各具特色的四家学说:火热论派、攻下派、脾胃论派(补土派)和养阴派。

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也是这个历史时期中医学卓越的成就之一。清代是温病学说蓬勃发展的时期,以叶天士和吴鞠通二人的学说为代表。劳动人民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有效的方法,如刮痧、挑痧、拔火罐以及其他许多单方、验方。清代还出现了这方面的专著,如《痧胀玉衡》、《串雅内外编》等。

在中外医学交流中,人痘接种法的传出,对人工免疫学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今天,中外医学人士一起在积极研究中医学,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医学会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无比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