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把腊月的初八称为腊日或腊八,并将其当作一个节日即腊八节来对待。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
“腊”在古代是一种在岁终进行的祭祀。东汉蔡邕《独断》一书中明确地说:“腊者,岁终大祭。”应劭《风俗通》一书中亦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在古代农业社会,人们的许多风俗习惯都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每当农业生产获得丰收,人们便认为这是天地诸神及祖先护佑的结果,便要举行盛大的祭典,来祭祀掌管风、雨、田、农的天地诸神和自己的祖先,以示感谢,并乞求来年风调雨顺。又因为在农民的生活中,人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前三季都是比较忙的,只有冬藏之季比较空闲,所以,腊祭常于年底举行。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举行腊祭的岁终之月称为“腊月”了。
古代有“天子大蜡八”(见《郊特牲》)的记载。流传下来,腊月初八日便成为民间的风俗节日。《荆楚岁时记》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应是反映了民间承传的大蜡传统的日期。
佛教传入我国后,为了借助腊八祭祖与吃粥的民俗进行布道,又新编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日的传说故事。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放弃。此时遇见一位牧女,送给他乳糜充饥。食后体力恢复,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为纪念此事,佛教徒便以米加物煮粥,以供佛,称为腊八粥。
历史上,每到腊月初七日,五台山便忙乎起来,清扫佛殿、擦洗贡器、整理平时很少使用的大灶房。大灶房的铜锅直径达二米多。这一天要专门煮粥。原料主要是小米、黄米加红豆、绿豆,佐以红枣、松子及蘑菇等等,称为七宝五味粥。铜锅煮粥要用温火整整熬一个晚上。第二天,除了供佛及僧众自食外,主要施舍与穷人。今天,虽已不再施舍,大铜锅也停歇不用了,腊八粥用料也远比历史上精细丰富,但各寺庙仍然习惯多熬粥,仿效牧女献乳糜的情节,在每尊佛、菩萨、罗汉像前献供。同时要举行诵经活动,八音鼓乐、香烟、蜡光,很是庄严隆重。
民间传统腊八粥,讲究选用八种主料、八种佐料,以与腊八的八相吻合,意喻吉利。主料以豆米为大宗,豆类有红豆、绿豆、豇豆、扁豆、豌豆、蚕豆及各色莲豆,米类有小米、大米、黄米、粳米、江米、稗米、小麦、燕麦、玉米、高粱等等,根据喜好和习惯选用。腊八粥的佐料,习惯在桃脯、杏脯、核桃仁、枣泥、栗子、柿子、瓜子、莲子、花生、榛子、松子、果脯、梨干、琐琐葡萄、白糖、玫瑰里边选择。
一般的腊八粥,则是用小米和黄米加各种豆类、红枣煮成,吃时加糖。八主八佐的腊八粥,色泽斑斓,味道极佳,吃时绵软而又不糊口。
过了腊八节,民间就认为已进入年节,要为过大年做准备工作,碾米、磨面、生豆芽、做豆腐、摊煎饼、赶集置办年货,正如一首儿歌所唱,“腊八到,过年了。爷爷好喝老白烧,奶奶爱吃胡花椒,妈妈要扯花布料,娃娃要响大麻炮,乐得爸爸哈哈笑”。
神话传说:传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又冷又饿的他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他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为腊八粥。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命名为腊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