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篇-万圣节

少年百科-社会生活[电子书]

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个“Halloween”,辞典解释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译作“万圣节之夜”。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如同中国的中元节,它充满了對鬼魂的敬畏和好奇。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ALLHALLOWSDAY)。“HALLOW”即圣徒之意。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CELTS)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借活人之身重生。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传说那时凯尔特人还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杀死以祭奠死人的习俗。

公元1世纪,占领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也渐渐接受了万圣节习俗,但废止了烧活人祭死人的野蛮做法。罗马人戴着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动物或鬼怪,就是为了赶走在他们四周游荡的妖魔。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灵精怪的打扮,来庆祝万圣节的由来。时间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起了变化,变得积极快乐起来,喜庆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说法也渐渐被摒弃和忘却。到了今天,象征万圣节的形象、图画如巫婆、黑猫等,大都有着友善可爱和滑稽的脸。

万圣节的一个有趣内容是不请吃就捣乱的“Trick or treat”,这习俗始于公元九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那时的11月2日,被基督徒们称为“ALL SOULS DAY”(万灵之日)。在这一天,信徒们跋涉于僻壤乡间,挨村挨户乞讨用面粉及葡萄干制成的“灵魂之饼”。据说捐赠糕饼的人家都相信教会僧人的祈祷,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护,让死去的亲人早日进入天堂。这种挨家乞讨的传统传至现在演变成了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挨家讨糖吃的游戏。见面时,打扮成鬼精灵模样的孩子们千篇一律地都要发出“不请吃就捣乱”的威胁,主人自然不敢怠慢,连声说“请吃!请吃!”同时把糖果放进孩子们随身携带的大口袋里。

另外还有把南瓜雕空当灯笼的故事。这也源于古代爱尔兰。故事是说一个名叫JACK的人,是个醉汉且爱恶作剧。一天JACK把恶魔骗上了树,随即在树桩上刻了个十字恐吓恶魔,令他不敢下来,然后JACK就与恶魔约法三章,让恶魔答应施法让JACK永远不会犯罪。JACK死后,其灵魂却既不能上天堂又不能下地狱,只好靠一根小蜡烛照着在天地之间入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