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篇-中秋佳节倍思亲

少年百科-社会生活[电子书]

中秋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佳节。古人把一年分为四季,一季中又分成孟、仲、季三个月。八月份是秋季中的仲季,而十五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农历八月十五就叫中秋了。

秋天是一年中的黄金季节,瓜果满市、粮棉丰收。“月到中秋分外明”,据说中秋之夜的月亮,是一年中最皎洁明亮的。我国民间把中秋圆圆大大的月亮作为团圆的象征,所以每到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会在庭院摆上桌子,放上月饼、瓜果,一家人围坐桌旁,边赏月边吃瓜果、月饼,祈祝花好月圆,人寿年丰,所以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的传说非常多,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流传最广。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这让大地龟裂、谷物不生,人民生活十分艰苦。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同情受苦的百姓,于是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后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后羿把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却不料被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于是趁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时,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情急下嫦娥将不死药吞了下去。身子立时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知道后,悲痛欲绝,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无论怎样也追不到月亮。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在后花园摆上香案,放上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后,也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之夜是赏月的好时机。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每到中秋,夜幕降临,玉兔东升,全家人便在清澈的月光下赏月叙谈,讲述有关月宫的美丽传说,分享祭月礼品。人们还通过观看中秋夜的阴晴,推测第二年正月的天气。有这样的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一项重要节俗活动。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它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