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5日左右就是清明节了。这一天,许多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到郊外祭扫烈士墓,踏青郊游。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用来表示四季的寒暑变化)之一,那天万物清明洁净、气清天爽,所以叫“清明”。清明节时,我国南北地区气温都普遍回升,平均温度一般在10℃以上。人们历来有在清明节扫墓、踏青、植树、换装的风俗。现在广大农村仍有祭祀祖坟的风俗习惯,而在城市,多改为青少年祭扫革命先烈之墓的新风俗了。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阳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这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是人们开展各项活动的好时候。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还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还为人们,特别是儿童的喜爱。
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又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树苗种植成活率高。因此,我国自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绿化祖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着的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同时也送走自己的坏运气。
清明节的别称为寒食节。所谓“寒食”就是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这缘于一个传说。相传在我国的春秋时期,有一名叫介子推的臣子在危难之中帮助了君主晋文公重耳。他忠心耿耿,有一次晋文公饿晕了,介子推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给晋文公吃。后来晋文公回国执政,就对那些与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封赏。他亲自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介子推却拒不出来。后来晋文公听从他人主意,放火烧山逼他出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后,人们却只看到介子推和他母亲抱在一起的尸体。旁边还有一首规劝晋文公的血诗,文公非常感动同时也很难过,于是下令在山上建立祠堂纪念他,并将放火烧山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并禁忌烟火,只吃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