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清廉故事-徐勉 淡泊名利,以清白遗子孙

中华清廉故事[电子书]

徐勉,梁朝时中书令(宰相),一生身居高位,严于律己,行事公正,节俭不贪,以“不遗子孙以财,而遗之以清白”著称于世。

古代的贪官虽说比比皆是,但廉吏也是不乏其人的。徐勉就是一个十分清廉的官员。史书上说他“虽居显位,不营产业,家无蓄积,俸禄分赡亲族之穷乏者”。徐勉虽久居相位,但不为自己经营产业。他的住宅不大,却把西厢房让给寺庙。为了给两个儿子解决结婚用房问题,不得不把一块田园卖掉,以修住舍。他的俸禄,大都分给了亲朋中的穷困者和贫苦百姓,因此家里没任何积蓄。他的门客和老朋友中有人劝他为后代置点产业,他回答说:“别人给子孙留下财产,我给子孙留下清白。子孙如有德能,他们自会创家业;如果他们不成材,即使我留下财产也没用。”

“遗子孙以清白”这一思想绝非徐勉一时的即兴之言,而是发自他内心的真诚表露。他把清白看成是无价之宝,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遗产。只要读读他给儿子徐崧的一封家书,就可证明这一点。他在这封《诫子书》中说:“我家本来就清廉,因此常常过着贫穷素朴的生活。至于产业的事情,不但从来没有经营过,也从未谈起过。古人所说:‘将清白遗留给子孙,不也是很丰厚的遗产吗?’古人又说:‘留给子孙满箱黄金,不如传给他们一部经书。’详细探求这些话,确实不是虚妄之词。我虽然不聪敏,但实有这样的志向,希望能够遵循、奉行古人这个教诲,从不敢堕落失误。希望你能够理解和体察我的志向,那我也就没有什么遗憾和失望的了。”徐勉这篇家训强调的“清白”有两层含义:一方面,父母如果能留给子女一个“清白”的好传统,那是一笔最可宝贵的财富;另一方面,当子女的也应力求为人“清白”,以不悖父训。古往今来,多数父母遗留给子女的往往是多多益善的物质财富,这种父母看似爱子,实则害之,最终只能使子女滋长依赖心理,从而丧失独立创业的勇气和能力,坐吃山空,因而是愚蠢的、不明智的。徐勉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他要以光辉的人格风范传给子女,这对那些不知教子,只知敛财的父母是有所启示的。徐勉的两个儿子后来都很有才能,而且以父亲“清白”二字为做人准则,显然这同良好的家教对他们的熏陶关系很大。家庭教育的特点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由于孩子的可塑性大,所以对其品行的教育尤为重要。对于一时不能明白的道理,他们在实践中逐渐都会接触到,只有正确的引导才能使其走正。为人父母,总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子女,其实不管给其多少财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教其重德向善,才是为其长远和未来考虑,才能使其真正受益,在任何时候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

陈朝吏部尚书姚察说:“徐勉年少就砺志苦读,废寝忘食,同时修身养德,谨慎交友,后来身居高官,一心辅助君王,是梁朝的忠臣重臣贤臣,名望很高。”当时有一个叫王融的人,才华横溢,颇有名气,他少年考中秀才,在竟陵王萧子良手下当了一个幕僚,很受赏识。他最大的特点是才思敏捷,应变能力特强,因此被齐武帝提拔为礼宾司长,负责接待各国的外交官工作。他在外交工作上很称职,既周旋应对自如,又较好地维护了国家的形象。王融还能诗善文,当时有人认为其诗文可以与司马相如媲美;他还与沈约等人一起,创建了讲究声律的新变体,即永明体诗,推动了诗歌形式的发展。王融很欣赏徐勉,想与他交朋友。这样一个既是政治明星,又是文学大腕的双料名人,许多人巴结还巴结不到呢。可是被徐勉拒绝了,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徐勉对身边的人说:“王融虽有才华,但急于求名求位,是个难以安居人下的人。这样的人将来没有好下场。”后来齐武帝病重,萧子良和萧昭业争夺帝位,在齐武帝弥留之际,王融假作诏书立萧子良为帝,后来阴谋败露,萧昭业继位后,就把他杀了。急功近利,利欲熏心的人往往没有好下场,因为过分追求名利,往往就会采取违法违纪等不正当手段去争取。徐勉因为不和王融交朋友,也就没有受株连之祸,还因此出了名,人们叹服徐勉善于识人。

梁天监二年(公元502年),徐勉被梁武帝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参与并掌管选拔官吏之职。此时梁朝建立才一年多时间,梁武帝兴师北伐,朝中政务军务十分繁忙。徐勉是吏部的重要官员,因为他极有文才,梁武帝还让他“参掌军书”。徐勉本来就是一个十分勤勉的人,工作本身也确实繁忙,他因此往往要隔几十天才能回家一次。他家养了狗,因为他回来得少,狗都不认得自己的主人了,每次回来时都对他狂吠,完全把主人当成了陌生人了。徐勉感到很恼火,又无奈,对别人说:“吾忧国忘家,乃至于此。若吾亡后,亦是传中一事。”

天监六年(公元507年),徐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主管全国组织人事工作。跑官现象不仅现代有,古代也有。徐勉做了吏部尚书,掌握了官吏的任免大权之后,他家可热闹了,有事没事来套近乎的人众多。有些脸皮厚的人,甚至干脆伸手要官。徐勉的态度是一律不给。有一个叫虞暠的人,仗着和徐勉的关系比较好,想求做詹事官。徐勉正色道:“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虞暠讨了个没趣,只得讪讪地告辞了。当时的人都心悦诚服,并说他秉公办事而无私心,称赞他为“风月尚书”,“止谈风月”也成了历史典故。同时,他对当时盛行的官署衙门及官名,加以整顿和合并,从而减少了国家对吏禄方面的开支。

不久,徐勉领太子右卫率,侍东宫太子,敕知宫事,讲其孝、礼。他曾上表,请求解除宫职,但梁武帝不准。他越居高位重位,越是尽心奉上,做到“知无不为”,凡朝仪国典,婚冠凶吉,事无巨细,皆予躬亲。徐勉才学广博,多识前朝之兴衰,凡表奏事,均有利于梁王朝的大业,其奏章上呈后,草稿烧毁,从未泄露机密。他办事公平,因而很得人心。

《资治通鉴》评价,梁朝称得上贤相的只有二人,而徐勉就是其中一人。徐勉去世时,梁武帝为失去贤相而悲痛流泪,并亲驾临殡,给这位廉臣以极高的哀荣。清廉一生的徐勉非常受时人尊敬,也为后人深切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