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清廉故事-孙叔敖 治国安邦,持廉至死

中华清廉故事[电子书]

自古以来,一般为官者是能上不能下。上则洋洋自得,盛气凌人;下则垂头丧气,怨天尤人。孙叔敖则不然。《史记·循吏列传》载:孙叔敖“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吕氏春秋》载:“荆庄王好周游田猎,驰骋弋射,欢乐无遗,尽传其境内之劳与诸侯之忧于孙叔敖。”上述“三去相”,加上楚庄王在朝廷内外制造许多麻烦事,都得孙叔敖一一解决、平息,日理万机,可见其不是苟且偷生之辈,其精神怎不令人敬叹!

民富则国强,国强则民安,安定团结,经济才能发展。孙叔敖大力主持兴修农田水利:一是“期思陂”水利工程,在今河南省固始县境内;二是“芍陂”工程,在今安徽省寿县;三是云梦通渠,在今湖北省荆州境内。小的工程更多,引南漳九集之水灌宜城小河的古木渠就是孙叔敖之作。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为楚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另外在不违农时的前提下,大力开发山林资源。

常言道,为官者做几件廉政之事不难,难的是保持晚节至终。据《吕氏春秋》《韩非子》等记载,孙叔敖临终时还不忘国家,不忘廉政。当他临终之前,他还给楚庄王上奏章说,承蒙大王提拔,我这样一个田野农夫竟当上了令尹,可惜我无能报答您的知遇之恩。我有一子,资质太差,不配伺候大王,请让他回乡种田。还说,晋国虽败,但目前仍是我国的劲敌,不可小视;连年兴兵攻伐,百姓度日艰难,大王要加以体恤爱护!楚庄王看罢,不禁热泪盈眶,无限感慨地对人说:“令尹至死不忘国家,实在难得!”

孙叔敖虽贵为令尹,功勋盖世,但一生清廉简朴,多次坚辞楚王赏赐,家无积蓄,“持廉至死”,临终时连棺椁也没有。他过世后,家属搬出朝宫。其子穷困仍靠打柴度日。相传,楚庄王对孙叔敖的去世异常悲痛,日夜思念。后来楚国有一个叫优孟的艺人模仿孙叔敖,才让楚庄王稍有宽慰。庄王“以为孙叔敖复生,欲以为相”。得知真相后,“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成语“优孟衣冠”出自此处。

勤国、利民、廉身是孙叔敖一生真实写照。孙叔敖的品德、功绩,不仅受到当时一些诸侯政要、诸子百家的肯定与敬仰,而且成为中华几千年为政者的典范。

上一页 1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