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汝南郡有位穷困的读书人,姓阎名敝,字子章。在阎敝年幼时,阎家已家道中落,但阎家一向为人厚道,家中一老仆不离不弃,一直与阎家人一起生活。即使家贫,阎敝也未丧失意志,他勤奋苦读,立志成为有为之人。
有一天,家里已揭不开锅了,老仆偷偷地把家中唯一的耕牛卖了,换了些米回家,阎敝知道后,责备老仆不该将这头生病的牛卖掉,并赶紧追出去,想把牛要回。
阎敝追上买牛的人,躬身施礼道:“老先生,请留步。”买牛人觉得很奇怪,问他叫自己何事。阎敝说:“老先生,这牛是刚从集市上买来的吧?”
“是啊,”老人很奇怪,“你问这个干吗?”
“老先生,是这样的,这头牛是我家仆人牵来卖给您的。可是我不能卖给您,这牛虽然高大,其实是有病的,特将钱还给老先生。”老人用赞许的眼光打量着阎敝,理着胡须说:“哦,年轻人,你叫什么名字?看样子你是个读书人吧?”阎敝很有礼貌地回答说:“在下姓阎,名敝。”老人爽快地说:“这牛老夫还是要了。你这信誉远远超过这牛的价值。你就不要拒绝吧。”阎敝见老人执意要买,只好说:“能让晚辈最后再摸摸这头老牛吗?”老人以为阎敝舍不得他的牛,就和蔼地说:“摸吧!”阎敝把牛从头摸到了尾,一种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之后,二人就此别过。路上,老人听到牛尾传来奇怪的声音,他走到牛尾处,才发现牛尾挂着一串钱。原来,阎敝退了部分钱给老人。老人望着和阎敝分别的地方喃喃自语:“这后生,真是个诚实之人啊。”
阎敝的学识和高尚品德由此为人们称赞,不久就被人举荐给朝廷为官。阎敝被派往家乡任郡五官掾,做太守第五常的左右手,而这也遂了他回到家乡回报乡亲的心愿。
这天,阎敝早早地来到郡衙报到。“太守大人,下官阎敝特向太守大人报到。”太守爽朗地说:“读书人,这算是你我的缘分吧。”
“啊,老先生!”阎敝躬身便拜。原来,太守正是那位买牛的老人。阎敝奇怪而又吃惊地望着太守,太守说:“呵呵,老夫奉命为朝廷在民间选拔人才,就四处微服寻访贤良之才,那天恰遇你卖牛,清贫却不忘做人之本啊。阎敝,从那时起,本官就看出你将来必是好官,所以举荐你到我的身边做事啊。”阎敝这才明白,原来是太守举荐的自己,便再叩拜:“原来是大人成全了下官回报家乡之志,下官无以为报,唯有尽心辅佐,不负大人良苦用心,造福家乡百姓。”“好啊!”太守高兴地说。从此,这对有缘人成了莫逆之交。
阎敝与太守的幼孙第五清更犹如叔侄般亲热,阎敝亲切地叫他“清儿”。清儿则叫阎敝“阎叔”。清儿经常跟随阎敝去布施百姓,充当小账房先生,计算阎敝布施了多少钱,帮助了多少人,渐渐受着清廉之风的熏陶。
一天,阎敝问:“清儿,做善事你开心吗?”清儿朗声答道:“跟阎叔在一起,做这么多好事,清儿最开心了。”“清儿,能再给阎叔看看你的手掌吗?”清儿右手掌有一枚朱砂痣,形似莲花,阎敝觉得第五清今后会是一个贤良清廉之人,便把此痣取名:“清莲痣”,并告诉清儿:“做人要清廉,欲不可纵。”
清儿回家后对第五常说:“爷爷,阎叔今天给我掌中的痣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是吗?叫什么?”“我的名字是清,痣的形状像莲花,所以叫清廉痣。阎叔说,做人要清廉,欲不可纵,纵极成灾,贵在善明,须要约己周人,当用处虽多勿吝,不当用处虽少勿枉,财似水源,唯有活水,财散人聚,才能长流长新,否则财会变为浮水,财虽聚,人心却散了。”清儿立志将来要像阎敝一样,有清廉之志,帮助天下有困难的人。太守为自己的孙子从小便养成了清廉的品格,庆幸得无以言表,与阎敝情谊愈加深厚。
但在外人的眼里,这时的阎敝,成了太守面前的红人,开始有人给他送礼了。这天,当地一个商人给阎敝送了条玉腰带。阎敝严厉地问:“你这是何意?”商人说:“现在生意不好做,小民只想买个小官,疏通关节,还望大人在太守面前美言几句。”阎敝耐心而严肃地说:“这位先生,你这样做恐怕会扰乱本地正常的贸易,对其他商家也不公平,对我来说,也对不起本地的百姓!”“大人这腰带,可是用从滇西开凿的天然极品翡翠制成的,您带上后可彰显颜面啊!”商人说着,将玉腰带向阎敝面前推了下。这玉腰带造形华贵、做工精细,但阎敝连正眼也没瞧下,摇头道:“呵呵,身负这华丽的重物,让别人来奉承,岂不是太劳累?我无福消受这些东西!”“大人!”商人还不死心,阎敝又说:“先生,做生意物美价廉,童叟无欺,才能聚拢人气。你这样靠官商勾结,岂是长久兴隆之计呀?财散则人聚,财聚则人散,这其中的道理,望先生三思!”商人佩服阎敝的为人,叩谢道:“谢大人指点,让我茅塞顿开。”说罢,拿着玉腰带告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