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做什么

稻草人[电子书]

潘敏说:“香水这东西,根本没有用处。”

黄和说:“大户人家的太太小姐,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呢?何必花费这许多心思和劳力,制造出只能让人闻到点儿香气的东西,给少数几个太太小姐洒在身上呢?

潘敏说:“不问制造出来的东西有没有用,只要能换到钱就好。这跟昨天那个老人雕象牙球,不是一个样儿吗?”

李宜最后归结说:“这一类事儿都是咱们不愿意做的。咱们将来不能闭着眼睛,不管做出来的东西到底有没有用处,只要能换到钱就好。”

他们走到大河边上。这条大河是运输要道,岸边的码头上停泊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船。一支支桅杆矗立在空中,跟那些从桅顶斜曳下来的绳索构成粗犷壮美的线条。许多搬运的人在码头上忙碌着,他们赤着膊,浑身是汗,有的把船上的货物搬下来,有的把货物搬上船去。有的船装满了货物,开走了;又高又宽的帆影映在阳光闪耀的河面上,渐渐远去,到远处河身一曲,只看见布帆像手帕一般,在平原上缓缓移动。

码头上排列着许多仓库。三个孩子走到一座仓库门口,看到不少人挑着箩筐进进出出。挑进去的是麦子,他们把麦子倒在地上,出来的时候,箩筐就空了。仓库里,黄金色的麦子已经堆得两尺多高了,还有麦子在不断地倒上去,跟先在那里的麦子混合在一起。

一个穿深青布衫的人挑着空箩筐出来了,黄和拦住他问:“您那麦子是哪里来的?”

“我自己种出来的。”那个人拍了拍胸脯,好像表示他有种出麦子来的力量。

黄和指指那些出出进进的人,又问:“那么他们的呢?”

“他们的是他们自己种出来的。”

“为什么把麦子堆在这里?”

“堆在这里等待装船,好运到别处去。这条河四通八达,向东,向南,向西,向北,麦子装上了船,哪里都能去。”那个人举起右臂,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圈,好像他是主人,把自己的领地指给别人看似的。

“原来这样。谢谢您的好意。”三个孩子一同说。

那个人挑着空箩筐走了,三个孩子还站在那里看。一担麦子倒出来,就跟大伙儿的麦子并了家;接着来的第二担第三担,情形也一样。李宜觉得很有意思,他说:“假若有一个人想从这仓库里拣出一担麦子来,要每一颗都是他自己种的,这办得到吗?”

“当然办不到。”潘敏说,“但是谁都相信,这仓库里有他的一担麦子。他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种的麦子拣出来呢?”

黄和转过身去,望着岸边的无数桅杆,他说:“一个人种出来的一担麦子,可能让船运到八处十处,甚至一百处地方去。这条大河里有开往各处去的船。”

潘敏接上去说:“不管运到多少处地方,都是供人们吃饱肚子的呀。咱们中午吃的馒头,说不定就是刚才那位朋友去年种的麦子做的哩。有人种出麦子来,就有人受到实惠。不管麦子积聚在一处,或者分散到各地,实际上毫无分别,受到实惠的同样是人们。一个人多种出一担麦子来,人们的食物就丰足一些。”

“这很有意义!”李宜好像发现了新事物一般,兴奋地喊起来,“生产一些东西,能使人们得到实惠。像这些挑着箩筐的人一样,各自把自己种出来的麦子倒在仓库里;咱们将来要做的,应该也是这样的事业。”

“对,应该是这样的事业。”潘敏和黄和一同举起右臂说。

他们又去参观一个纺织工厂。工厂里有三千多个男女工人。机器都由皮带带动,轮子在旋转,杠杆在伸缩;工人用他们的手和脚,全神贯注地管理着机器;一间厂房就是一个活跃生动的世界。机器的声音有点儿震耳,但是很均匀,而且有拍节,好像奏一支雄壮的乐曲。

三个孩子先到材料库,雪白的棉絮堆得比他们的身子还高。搬运工人还在一大包一大包地背进来,这座棉絮的山还在不断地扩大。

黄和凑近他的同伴高声说:“跟麦子仓库里的情形一个样儿,这些棉絮不知道是多少个人种出来的,现在混合在一起了。”

李宜和潘敏都点点头,表示他们也理会到了。

他们又来到纺纱车间。送到这里来的棉絮先弹得很松,再梳得很匀,然后搓成棉条,纺成粗纱,纺成细纱,这些工作都是由工人操纵的机器来完成的。

走出纺纱车间的时候,潘敏很有兴味地说:“把棉絮弹松梳匀,这是工人的力量;工人把种棉花的人的力量融合在一起了。把弹松梳匀了的棉絮搓成棉条纺成纱,这也是工人的力量;工人把种棉花的人的力量绞结在一起,变得更加紧密、更加坚实了。呀,如果没有人的力量,就什么事儿也做不成。”

“是呀,值得赞美的是人的力量!力量,力量,人的力量!”黄和好像唱进行曲似的。他右手挽着潘敏,左手挽着李宜,三个人踏着整齐的步伐,像上操的士兵一样,走向织布车间。

织布车间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几十台织布机。织布机上整整齐齐地张着经线,梭子急速地一来一回,引着纬线在经线之间穿过。可以看出来,在卷布轴上,新织成的布很快地在增加。

“看!”黄和摇动两个同伴的手,“由于织布工人的力量,种棉花的人的力量又互相交织在一起了。”

李宜听了很感动,他说:“咱们有衣服穿,世界上所有的人有衣服穿,都受这种力量的恩惠!”

“谁说不是呢?”潘敏像宣誓般地说,“咱们选定了将来的事业的方向了。拿出自己的力量来,跟大家的力量融合在一起,绞结在一起,交织在一起,生产出一些东西来供大家享用,这是最正当的方向。”

“不错。咱们认定了,这是最正当的方向。”黄和紧握着潘敏和李宜的手,好像彼此立下了信约。

李宜笑着说:“我们这回回去,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了,用不着再像以前那样摇头了。”

1931年10月14日发表原题为《将做些什么》

稻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