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故事-明末农民大起义

国史(中华故事全书)[电子书]

崇祯帝在宫中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慌忙召集群臣问计。众大臣相对饮泣,无言以对。十八日,义军攻城更猛,太监曹化淳开彰义门投降,外城遂破。皇城随即也被攻破。崇祯帝设酒与周后、袁妃诀别。酒罢,周后、袁妃自尽。崇祯帝派人把太子和两个皇子送出宫外躲藏。随后用剑砍死六岁的昭仁公主,再召十五岁的长平公主,说:“你何故生我家!”挥剑砍断公主左臂。至三更,崇祯帝换靴,手持三眼枪,准备突围,不成。这时,东方已经发白。他只得回宫,于宫中鸣钟召集百官,竟无一人前来,大营兵将都也逃散,不见人影。崇祯帝孑然一身,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他见大势已去,走投无路,迫不得已,爬上万寿山(今景山),吊死在寿皇亭的一棵槐树上。衣襟上书遗诏:“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终年三十四岁。

三月十九日上午,李自成头戴白色毡笠,身穿蓝布箭衣,骑着乌龙驹,在夹道群众的欢呼声中,由德胜门进入北京城。统治中国二百六十七年的朱明王朝至此宣告灭亡。

在李自成胜利进军的同时,张献忠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攻占汉阳、武昌,在武昌初步建立了革命政权,称“大西王”。不久,弃武昌南下长沙,转战湘赣。1644年再度入川,六月占重庆,八月破成都,十一月在成都称帝,建国号“大西”,年号大顺,以成都为西京。大西政权严厉推行镇压地主阶级的政策,救济贫民,深得人民拥护。

大顺政权攻下北京,并不想在此立国建基,而是决意选择关中“建立基业”。李自成对他的陕西老乡说:“陕西,父母之国,形胜之地,我将在那里建都,富贵归故乡。就是十个燕京,也比不上一个西安。”正是这种狭隘、保守的乡土观念的驱动,使将士忙于搜抄明朝库藏的金银和拷官追银,把搜抄所得的金银熔铸成饼,用骡马运回西安。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实行“追赃助饷”、镇压贪官污吏的政策。他自己仍然保持着农民领袖的本色,衣着朴素,饮食简单。然而他无法制止将领的蜕变。那些将领,经历过无数次生死考验,他们在全军覆没的危难之际,没有动摇过,然而在胜利面前,他们骄傲自满,贪图享受,生活腐化,丧失了战斗意志。刘宗敏占有宫嫔三十人,牛金星、宋献策也有数人。有一个十六岁的贯姓宫女,投井自尽,被起义军救起,各将领见她貌美,争相抢夺。刘宗敏、李过、田见秀等将领都占住明朝贵戚勋臣的府第,朝歌夕饮,整天优伶陪伴作乐。牛金星坐八人大轿,手里摇着用洒金写上“内阁”两字的折扇,身穿玉带圆领蓝袍,往来拜客,遍请同乡,纵情享乐,俨然以宰相自居。

面对山海关外清兵的虎视眈眈和明朝残余势力的反扑形势,起义军上下认识不足。吴三桂为明朝驻守宁远的总兵,所部有兵四万,其中有精兵五千。吴三桂原来奉崇祯帝的命令入京勤王,走到玉田,得知京师已失守,就退回山海关。吴三桂的财产、爱妾陈圆圆、父亲吴襄都在北京家中,因此,他不敢贸然行动,同山海关总兵高第汇合屯兵关下,观望势态。当李自成派遣明朝降将唐通带着金银、锦帛到山海关招降时,吴高二人受降,移交山海关镇城的防务,由唐通所部八千人接管。吴三桂还奉李自成之命,率所部进京,朝见新主。当他走到半路,得知家产被抄、父亲被囚、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所掳的消息后,顿时怒火冲天,立即率兵奔回山海关,打败唐通,占领关城。并派人向清朝求援,宣称为明帝报仇,与大顺军决战。

吴三桂反叛的消息传到北京,李自成批评了刘宗敏举措失当,对吴襄进行抚慰。随后,山海关方面告急情报频传,李自成聚众将商议出征方略,刘宗敏认为“山海关弹丸之地耳,不足当京师一角,用靴尖就能踢倒它,何须兴师动众”。显然,他无意带兵出征。李自成寄希望于侄儿李过出征,李过也曲意推诿。军情紧迫,李自成决定带兵于四月十三日亲征。吴襄和崇祯帝太子朱慈湟泊在军中,目的在于让他们露面做些挽回工作。但是这次招降未果。四月二十二日,大顺军在山海关一片石遭到吴三桂和清军优势兵力的夹击,惨败回师。途中怒杀吴襄。二十六日,李自成败归北京。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匆即位做了皇帝后,第二天便撤出北京向陕西方向转移。从进京到撤出北京,前后仅四十二天。

五月初二,清军在摄政王多尔衮的率领下,由吴三桂引导,开进北京城,随后吴三桂又带领清兵紧追大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