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传说这是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后所写的具有强烈愤懑激情的政治理想诗。
他的政治抱负后来果真实现了。
公元880年十一月,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军六十万,进克洛阳,唐军退守潼关。起义军挺进潼关城下,漫山遍野竖起了起义的白旗。当黄巢来到时,全军士气高昂,欢呼声震天动地。黄巢一声令下,三天攻破潼关,直捣长安。
唐僖宗正像当年的唐玄宗那样,匆忙带领宦官田令孜等人以及皇亲国戚、皇子皇孙仓皇地向西川逃命。
十二月初五,雪后的阳光分外温暖。黄巢威武地坐在黄金装饰的轿子里,由他的头包红缯、手执兵刃的部下簇拥着雄赳赳地进入长安城,他的身后是人强马壮的农民队伍,充塞道路的辎重车辆,浩浩荡荡地跟随前进。长安市民夹道欢迎,竞送牛酒。大将尚让抚慰百姓说:“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
尚让的话既是宣传,又的确是一句大实话。当时已逃跑西川的唐僖宗想必应该承认。
唐朝自天宝以来,国家养兵八十三万,竟达“两户而养一兵”,其余官吏、商贾、僧道、不耕而食者占了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六十。据当时统计,“五家而养一官”。按当时户口计算,就等于三个劳筋蚀骨的农民要供养七个坐食待衣之人!
农民的生活,怎能不苦!“李氏”怎爱“汝曹”!有一个小例子,陕州地区的百姓告到地方官府,说那里田地龟裂,旱灾严重,可那里的刺史却如“老天爷”一样无情,他嗤之以鼻,手指庭树说:“此尚有叶,何旱之有?”喝令立即用棍棒打出告灾的农民。
安史之乱后,均田制下的农民在兵荒马乱中逃亡近半,有的地区达到四分之三,唐代按丁征收的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均田制彻底破坏。贵族地主乘机大量兼并土地,地主官僚的田庄遍布全国各地,大土地私有制加速地发展着。真正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面临政府税收枯竭的形势,唐德宗采纳了宰相杨炎的建议,改过去的按丁征收为按资产多少,分夏秋两期征税的办法,称为两税法。这种办法为以后的封建王朝沿用很长时间。
两税法的确对唐朝政府有好处。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主隐瞒财产,把负担转嫁给农民,又因两税法以实物折纳钱币为主,于是官吏任意折价,商人又乘机操纵,物贱钱贵——吃亏的总是农民。
农民“哀号于道路,逃窜于山泽,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他们已无法生活下去了,革命的风暴必然掀起。
公元860年,裘甫一呼,浙东农民起义军发展到三万人,开仓济贫八个月,几乎控制了整个浙东地区。曾在三天之内与唐军激战八十三次,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过了三十八年,又发生了由庞勋领导的桂林戍兵起义,这支义军主要由受苦受难的农民组成,发展人数二十余万,打土豪分田地达一年多,后被占有优势的唐军围攻,起义失败。
一场更大规模的起义就是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公元874年年底,濮州的私盐贩子王仙芝和尚君长、尚让两兄弟率领数千农民在长垣(在今河南)揭竿而起,王仙芝自称补天均平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他发布檄文,斥责朝廷奸臣当道,赋税繁重,赏罚不均。周围农民闻讯,纷纷带着锄头扁担参加,不久即发展到数万人。接着,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黄巢和他的兄弟八人,组织数千农民在曹州起兵响应。王、黄合兵一处,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开始了。
黄巢也以贩卖私盐为生,他深受盐官盘剥克扣之苦,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他喜欢济困扶危,广结江湖义士。他爱好读书,曾参加过科举考试,因考场失意,更加增强了他的反叛斗志。
起义的第二年,义军转战今河南、湖北、安徽一带,连续攻破汝州、蕲州,威胁东都洛阳,朝廷震动。没想到,王仙芝竟然受到诱惑,同意接受唐朝廷授予的“左神策军押牙”的军职。黄巢怒不可遏,指斥王仙芝:“当初共同立誓,扫荡唐室,横行天下,现在你去做官,丢下的弟兄们怎么办?”他抓住王仙芝痛打了一顿。这次王仙芝投降不成,又与黄巢不和,带上他的人马单独行动。以后王仙芝七次向唐朝投降,唐朝均不许,最后于878年在黄梅一战中大败,损失义军五万人马,他本人也被杀死。他的余众由大将尚让率领,重新归附黄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