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故事-叛军和官军的较量

国史(中华故事全书)[电子书]

叛军主要由节度使安禄山和他的部将史思明所组织,他们以推翻唐王朝为目的。这些叛军与唐王朝为主的军队进行了八年的较量。这在我国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

这个故事首先与“节度使”有关。

唐王朝前期,不断开拓疆土,为了控制广袤的边疆地区,百余年间不断加强边防地区的军政力量。唐睿宗在位时,就在边疆设置了节度使,节度使的名号是都督带使持节的称呼,节就是节杖,由皇帝赐予。节度使集兵权、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到玄宗时,节度使的设置已形成制度。天宝元载(742年),共设十个节度使。他们属下的军队,少则一二万,多则八九万,全国总计四十余万,远远超过唐朝中央禁军的数量。节度使所领军队不断进行实战训练,骑射技艺精良,战斗力强;而中央禁军多从“市井”中招募,富家子弟当兵,多为军官,实际上根本不能作战。到了天宝末年,唐王朝在军事力量上已形成“内轻外重”的形势,即中央禁军力量弱,节度使的军队力量强。

唐玄宗不仅没有认识到“内轻外重”的危害,而且还“养虎遗患”,极为宠信安禄山。

安禄山,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是突厥胡人的混血儿。他善测人意,熟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三十岁当上捉生将后,经常用诱骗的办法,把边境少数族的酋长骗来杀死,向唐朝献上首级,谎报战功;对于唐朝派来视察边情的官吏和宦官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想方设法打通朝廷的关节。后来果然获得唐玄宗的好感,封他为范阳、平卢节度使。他来长安朝见时,极表忠心。他身体肥硕,自称腹重三百斤。玄宗问他:“此胡腹中何所有,其大乃尔!”他乖巧地回答:“更无它物,惟有忠于陛下的赤胆忠心!”玄宗见他如此忠心耿耿,又让他兼任河东节度使,三镇共领兵十八万人,几近全国节度使军队的半数。

安禄山为所欲为,不断派兵掠夺周边地区的钱财牲口,训练敢死队“曳落河”,阴谋日显。朝臣多有非议,连无能的宰相杨国忠都认为他必反无疑,只有玄宗信任他、厚待他,担保他一定不反,理由是:“朕待他不薄。”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表献良马三千匹,却要蕃将带领六千人护送入京。有人提醒唐玄宗,这是安禄山袭击长安城的阴谋,应该乘机除掉他。玄宗这才起了疑心。但仍派人去邀请他入京,并以入不入京作为反不反的证据。结果,老谋深算的安禄山已经察觉,他应约来到京城。玄宗高兴得几乎发昏,特为安禄山在京建造豪华的温泉汤池,连仅有的一点疑心也消除了。

就在当年的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以诛奸相杨国忠为名,率所部叛军十五万人马,号称二十万,浩浩荡荡地向南扑来,兵锋直指唐王朝。

这时,唐帝国百多年内地无战事,城镇繁荣,农家安居乐业,武备久已废弛。叛军打来时,刀枪在武库中生锈,战马已放牧南山。当叛军到达河南军事重镇荥阳时,城下鼙鼓震动,城上士兵吓得手麻脚软,站立不住,像狂风吹落叶般自行坠下城墙。安禄山不发一箭就取得荥阳。几天之后,又攻下东都洛阳。叛军在洛阳大索三日,烧杀抢掠。把李姓的皇亲国戚斩尽杀绝,有的剖腹挖心,有的放在碓臼中捣死。唐朝派去的著名大将封常清、高仙芝都相继战败,封、高均被玄宗派去监军的太监杀死。叛军乘势直扑长安屏障——潼关。

当时潼关守卫官军二十万,由沙场宿将哥舒翰统率。哥舒翰虽年迈体弱,已失去昔日叱咤风云的风采,但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他审时度势,认为叛军锐气正盛,官军速战必败,宜坚守潼关,待时出击。然而,完全不懂军事的杨国忠急于邀功,一道道严令下达,硬逼哥舒翰率军出击。哥舒翰望着出战的文书,放声大哭,只得开关出战,结果一败涂地。潼关失守,他也成了俘虏。

潼关失守,长安危急。唐玄宗见“平安火”不再传来,只得听从杨国忠的安排,连夜率领皇子皇孙,打开城门,出奔西川。当他们狼狈地逃到马嵬驿时,已是饥不择食,累不择宿。一匹瘦马,杀了烧吃,一会儿就被抓抢个精光,连玄宗也只能含泪咽下百姓送来的“胡饼”。在黑暗的民房里,男女老少,不分贵贱性别,胡乱挤睡在一起。

第二天天还没亮,愤怒的禁军将领认为这一切都是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带来的,他们声讨杨国忠的罪行后,把杨姓一门都杀了,把杨国忠的头颅用枪挑着插在驿门外示众。禁军大将陈玄礼力劝玄宗割爱杀死杨贵妃,有的大臣跪在地上连连叩头出血,说不杀杨贵妃,陛下安危难保。唐玄宗只得挥手默认。三十八岁的杨贵妃被高力士引入佛堂,用丝带缢死。士兵们验明正身后,高呼万岁,然后簇拥着玄宗继续向西逃命。

玄宗逃到成都后,他的儿子李亨在今甘肃灵武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帝。李亨即唐肃宗。

下一页 第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