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故事-诸葛亮振兴蜀汉

国史(中华故事全书)[电子书]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茶饭不思。他执意东征,誓为关羽报仇。可未及出师,张飞便为叛将所杀,继而彝陵战败,竟让不露声色的陆逊火烧连营,几近全军覆没。如今退守孤城白帝,眼望滔滔长江翻滚,心潮难平。经千辛万苦所建的蜀汉基业,如今损失惨重。一股痛惜之情袭来,劳累顿踣,焦躁愤怒,前瞻后悔,交相煎迫,实觉难以支撑,恍惚间栽倒在地,自此一病不起,且日见沉重。刘备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急令赵云派人去成都将诸葛亮召来,以便安排后事。

诸葛亮闻讯大惊,当即安排好朝中大事,令文武大臣尽心辅佐刘禅,自己带刘备另外两个儿子昼夜兼程,赶到白帝城。君臣相见,尚未开口,便已泪流满面。刘备竭力挣扎病体,握住诸葛亮之手道:“我悔未听丞相与赵将军之言,铸成大败。如今病卧孤城,再难振作。大汉江山,全靠你支撑。”说到此,歇口气又道:“君之才干远胜于曹丕十倍,必能振国安邦,终定天下。倘嗣子刘禅可辅,则辅之;若不才,君可自为蜀主。”诸葛亮听到此,再也禁不住潸然泪下:“臣当效忠主上,竭尽股肱之力,辅佐幼主,至死不渝!”蜀汉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撒手归天,时年六十三岁。

十七岁的刘禅,在成都继承皇位,改年号为建兴元年,加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朝中事务,不分巨细,均由诸葛亮操劳。诸葛亮受命于国家危难之秋,当时,北面受曹魏威胁,东面与孙权关系破裂,西南少数民族乘机叛乱,国内因彝陵惨败,军事力量大为削弱,人心浮动,百废待举,百业待兴。

联吴抗魏,是诸葛亮既定的战略决策。彝陵之战,使蜀吴联盟遭到破坏。诸葛亮恐孙权乘刘备新亡,发动突袭。思虑再三,便与邓芝商议,邓芝直言己见:“当下,主上年幼,初登皇位,民心未定。若求完成统一大业,应摈弃旧怨,与东吴联好。无东顾之忧,才能北上进取中原。”诸葛亮听后,大为赞赏,认为邓芝正是使吴通好的最佳人选,于是命邓芝出使东吴。

邓芝到了东吴,求见孙权,而此时魏国已派人先到了东吴,邀孙权联魏攻蜀。孙权正在犹豫不决,不愿见邓芝。邓芝致信孙权:“本使臣来此,并非仅为蜀国,也为吴国利益。”孙权接见了邓芝。邓芝道:“吴以长江作天险,蜀有山川为屏障,两国和好,互为唇齿,力量便强。进,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而立。若东吴欲与魏联盟,必先向魏屈服称臣,若不依,魏将借口伐吴。那时,蜀也可顺流而下。江南广袤之地,便不会再为大王所有。”孙权觉得邓芝言之有理,便说:“我本欲与蜀和好,只恐蜀主年轻懦弱,在魏压力下中途变卦,不能始终如一。既然先生如此说,我便放心。”从此,吴与蜀汉又结成抗曹联盟,且多次派使者互访,不断发展友好关系,使三国鼎立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

刘备新亡,南中地区(今四川西南和贵州、云南地区)豪强拥兵反抗蜀汉,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也乘机反叛。蜀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平乱。出兵之初,诸葛亮部下一参军马谡建议道:“南中依仗地势险要、偏远,不服朝廷已久。若今日以武力击败,明日又会反叛。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窃以为此次出兵,不应以杀尽叛军为要,而应征服其心。不知丞相意下如何?”诸葛亮赞许道:“见识高明。叛首孟获在少数民族中享有威信,应变敌为友,让他心悦诚服接受管辖。”

诸葛亮派人全面了解孟获情况,知其虽勇猛,但不懂兵法。于是,诸葛亮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下一页 第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