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故事-西汉官兵抗击匈奴

国史(中华故事全书)[电子书]

匈奴族是我国历史上北方一个重要的古老游牧民族。人人“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它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时期,强盛在秦末汉初。西汉初年,匈奴奴隶主贵族为了掠夺财物和奴隶,经常骚扰汉朝北部边境。他们的骑兵一度深入到离长安只有几百里之地,严重威胁汉朝安全。汉高祖亲自率三十二万大军攻打匈奴,被匈奴四十万骑围困于平城附近的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南),大败而归,他差一点做了匈奴的俘虏。

吕后执政时,匈奴的首领冒顿单于写信侮辱她,说:“孤愤之君,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守寡),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吕后自知不敌匈奴,只能甘心受辱,她回信说:“单于不忘敝邑,赐之以书,敝邑恐惧”,自己“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意思是年老色衰,不足相配。后来送去二乘御车,八匹良马,并挑选美女冒充公主,献给单于作嫔妃。此后,历经几代至景帝,汉朝统治者都采取妥协退让的办法,每年送去大量财物,以求得暂时安宁。但匈奴贵族由于利之所在,“大入则大利,小入则小利”,一直骚扰不断,每年被杀害和掳去的汉朝边民,都在一万人以上。

汉武帝时,反击匈奴的条件已经成熟。当时,中央专制集权加强,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城市和乡村普遍养马,据统计,有马数十万匹。汉武帝在此基础上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不但足以防御匈奴侵扰,而且能够深入塞北,主动进行反击。早在汉文帝时,朝廷采纳晁错的办法,移民实边。由国家提供房屋、耕具,使边民能够自给自足,并于要害地点构筑城堑,每处人口不少于一千户。边民耕战结合。到武帝即位时,移民实边已经推行近三十年,塞下充实,已非汉初可比。但与此同时,匈奴“数犯边塞”,仍然不断扰边掳民。汉武帝便一改汉初以来妥协忍让的政策,“兴师遣将”,发动全面反击匈奴的大规模战争。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派遣马邑(今山西朔县)人聂一以献马邑城为名,引诱匈奴单于率十万骑兵深入武州要塞,汉军派五将军三十万人马预先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之中,打算一举歼敌,生擒军臣单于。军臣单于深入到离马邑一百多里处,见牲口遍野,而无牧民,于是生疑,想抓活口探虚实。恰遇一巡逻汉军,被匈奴抓住。单于得了口供,即刻撤兵。汉朝的“马邑之谋”败露,毫无斩获。但自此拉开了大规模反击匈奴战争的序幕。

公元前127年,匈奴集结大量兵力,进攻汉朝上谷郡(今河北怀来东南)、渔阳(今河北密云西南),杀死辽西太守,掳去二千多汉人。汉武帝派卫青率大军进攻匈奴。

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人。他的母亲是平阳公主的女奴。卫青少时在家放羊,二十岁到平阳公主家做骑奴。公元前139年(建元二年),卫青同母异父姐卫子夫被汉武帝选召入宫,立为夫人,后又立为皇后。卫青因此显贵,被拜为太中大夫。

匈奴南侵的烽火传来,汉武帝派遣四路人马同时出击,其他三路或败或散,无功而返,只有卫青一路,率军万骑,直捣龙城(匈奴祭祀祖先之地)。首战成功显露锋芒,卫青官至大司马。

卫青受命出征,采取避实击虚的战略,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区(今黄河河套地区)。卫青引军北上,以奇袭战术打败了匈奴的楼烦王,收复了秦时蒙恬开辟的河南地,在此设置朔方郡和五原郡,建筑了朔方城。又从关东移民十多万,到此屯田戍边。此后不但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也建立起反击匈奴的前沿基地。

公元前125年,李广受汉武帝之命,率领四千人马进击漠北匈奴,同匈奴左贤王数万骑兵遭遇。匈奴骑兵十倍于己,将士们不免心中畏惧,可李广镇定自若,让儿子李敢带几十名勇士,飞马疾驰,犹如一把尖刀,直刺立足未稳的敌营。李敢不愧为将门虎子,锐不可挡。李广又带领勇士在敌营中奋力冲闯,枪挑、刀砍、剑劈、斧剁,杀得敌兵人仰马翻。汉军将士见了,军心振奋,士气高昂。李广传令,全军众志一心,列成圆阵向外,抵挡从四面八方急速包围过来的敌兵。匈奴贤王下令全军放箭。霎时间,千万支箭如同暴雨般射向汉军。李广命令将士一面用盾牌遮挡,一面用弓箭还击。双方鏖战到日光西移,匈奴的攻势更猛了。只听李广大声叫道:“拿我大黄弓来!”这大黄弓又叫黄肩弓,乃李广祖传强手武器,可以连发远射。李广为著名神射手,“嗖”地一箭射去,一名冲锋在前的匈奴将官中箭落马,以后敌人接二连三地中箭落马。敌军一片慌乱,纷纷往后退却,左贤王只得率兵撤离。李广打仗神勇,屡次打败匈奴,匈奴闻声丧胆,称他为“飞将军”。

下一页 第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