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故事-清静无为与民休息

国史(中华故事全书)[电子书]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使得“流民既归,户口亦息”,社会出现了相对安定富庶的局面。据《史记·平准书》记载:

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当时百姓普遍养马,田野到处有马群可见。民风大有改观,一般人都自重自爱,不轻易犯法。百姓生活安逸,六七旬老叟也如孩童般在街市游玩作乐。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文景之治”。

西汉初期的统治者在主观上想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但在客观上他们的内部矛盾很多。

汉高祖早在楚汉战争中,曾先后封了韩信、英布、彭越等七个异姓诸侯王。国家统一后,这些异姓王便日益成为中央集权的威胁。因此,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刘邦便以“谋反”为借口,先后剪灭了六个诸侯王,只留下一个最小势力的吴芮。刘邦鉴于“亡秦孤立之败”,又将他的子侄分封了九个同姓诸侯王,共辖地三十九个郡。他还和吕后、大臣们杀白马为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他认为这样中央有皇帝统治,地方有刘姓诸侯拱卫,刘家天下就可以长治久安了。其实后来的情况与他的愿望相反。

在刘邦晚年,他为了确定继承人,伤透了脑筋。他原以吕后所生的长子刘盈为太子。后来又觉得刘盈懦弱,想改立宠姬戚夫人所生的如意。

吕后积极在幕后活动,问计于谋士张良。张良推荐东园公等四个隐居在商山的老人前来辅佐刘盈。这四个须眉雪白的老头子,被称为“商山四皓”。他们在刘邦面前竭力保举“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暗示不可动摇他的继承地位。刘邦认为太子羽翼已成,无法改立,只得作罢。

不久刘邦病逝,刘盈继承皇位,是为汉惠帝。

吕后支持儿子争夺皇位,这是封建贵族妇人的习性。可恶的是吕后利用儿子的懦弱多病,把政权逐渐抓到自己手里来,作恶多端。她先用毒酒毒死赵王如意,然后野蛮残忍地砍断戚夫人的手足,挖去眼睛,烧坏耳朵,又给她吞服哑药,投入厕所中,取名“人彘”,要惠帝去看,把惠帝吓得胆战心惊,从此得病。

吕后对内疏远刘邦旧臣,封自己的侄儿吕禄、吕产等人为王侯,并让他们掌握军事大权。

后来惠帝、吕后相继去世,吕禄、吕产等握住兵权不放,并企图叛乱。刘邦旧臣周勃、灌婴、陈平等商议平乱大计。周勃亲自到军中去说服将士反抗吕氏。他振臂一呼,将士们都袒露左臂表示接受指挥。然后率军平定叛乱,杀吕氏兄弟,夺回军权。周勃等迎刘邦的另一儿子、被封为代王的刘恒为帝,即前面已讲到的汉文帝。周勃安刘不仅稳定了刘氏一姓江山,而且除掉了吕氏叛乱集团,消弭了一场祸患,使人民免于战争、分裂的痛苦。

文景时期经济恢复,社会安定。随着经济的发展,那些刘姓诸侯王势力日益强大,结果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他们中有的地盘“跨州连郡,连城数十”。拥有铸币、收税和任免官吏等政治经济大权,不听中央命令,甚至发动武装叛乱。这在文帝时期已见端倪,太傅贾谊给文帝上《治安策》,已指出他们势力膨胀,跋扈难制,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文帝便将“齐分为六,淮南分为三”。到景帝时,中央与诸侯的矛盾尖锐化,御史大夫晁错上《削藩策》,指明诸侯王反叛形迹已露,建议削减他们的封地。

吴王刘濞反对削藩,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借口,联合七个诸侯国发动武装叛乱,率兵浩浩荡荡直指京都。出于妥协,景帝只得杀了晁错,但吴王仍不退兵,公然宣称要夺取帝位。

这时,景帝想起文帝的临终嘱咐,命令周亚夫率兵平叛。

这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他被汉景帝封为太尉,率军迎击叛军。周亚夫治军极严,有一次汉景帝亲到驻军的细柳营来慰问,军中没有得到大将军的命令,连皇帝也不放进来。进入军营后,也不许皇帝手下的侍卫亲信们骑马乱跑。周亚夫的军纪得到景帝的赞赏。周亚夫只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七国之乱。吴王刘濞败走东瓯被杀,其他六个诸侯王也被迫自杀。此后,景帝将诸侯国的行政权和人事任免权全部收归中央,“令诸侯王不得复其国”,诸侯王割据地方的势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周勃、周亚夫父子为稳定汉朝的统治,都立下了大功劳。

上一页 1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