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新探

百年百篇经典科普[电子书]

显然,“有梦睡眠”阶段,对记忆有筛选、条理化和巩固的作用。这一阶段的长短因人而有所不同。科学家们认为:“有梦睡眠”阶段愈短,则智力的天分愈低。梦境与记忆,与思维能力是息息相关的。

睡眠的“钥匙”

睡意来得那么突然,睡神又来得如此迅速,是谁打开睡眠之锁,让人们像死一样地酣然入睡呢?

早在本世纪中期,就有人设想是不是脑子里有一种可以使人睡眠的“药物”。同时进行了实验:把健康的狗闹得整日整夜不得睡眠,十天后从狗的脊髓中抽取脑脊髓液,分别注射到其他狗的脊髓腔内,结果被注射过脑脊髓液的狗很快就一一酣睡了。

一位瑞士生理学家,也发现经过电刺激的入睡动物,脑子里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他把这分泌物注射到其他动物的脑血管内,便使清醒的动物进入睡眠状态。

可是脑结构是错综复杂的。它能产生30多种化学物质,且都含量极微,要确切地弄清哪一种是睡眠“药”,是很不容易的。直到最近,人们对脑化学有了更深的研究,才算初步找到了这睡眠的“钥匙”。

人脑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每个细胞伸出许多树枝般的枝叉,这些枝叉相互连接构成100万亿条以上的神经通道。密如蛛网的神经通道,是用来专门传送消息和命令的。可这亿万条神经通道并不能直接接通,要靠化学信使从中搭桥。负责传送睡眠命令的“信使”,初步证明是一种单胺类化学物质。有人用利血平把猫脑内的单胺类化学物质耗竭,则猫不出现睡眠现象。如立即给猫注射单胺类化学物质5—羟色胺,猫便很快出现NREM睡眠;如注射另外一种单胺化学物儿茶酚胺,则出现REM睡眠。这两种控制睡眠的化学物质,是由脑的一定区域分泌出来的。

后来有人用荧光染料和其他标记物作标记观察,发现分泌单胺类化学物质的是脑干的中缝核附近的神经细胞群。这就是睡眠司令部。中缝核区的神经细胞,通过化学信使传达睡眠的命令,先通知觉醒司令部——中脑的黑质,令其偃旗息鼓,然后波及一个个脑区,抑制大脑的“清醒”细胞,几秒钟人便失去神志,进入甜蜜的梦乡。

最近,丹麦科学家已从几千升人的尿液中,分离出两毫克脑内的睡眠药,其作用大大超过安眠药的“安定”。据说,这种化合物是属于5—羟色胺一类的化学物质。如果大量生产这种脑内“安眠药”,对于那些失眠症患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

(原载《山东青年》1981年第4期)

上一页 1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