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育才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普在各个行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科普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法宝;科普是医生救死扶伤的助手;科普是商人推销商品的得力工具;科普是军人迅速掌握现代国防技术的武器;科普是青少年接触科学、学习科学、熟悉科学、热爱科学的窗口;即便是科学技术专家本人,同样也离不开科普,因为现代科技高度发展,分工越来越专、越细,专家们只能深钻其专攻的领域,然而学科之间又出现了交叉与渗透,更加上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地涌现,不求助于科普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任何专家都很难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怎样使自己的食物能够合理搭配?怎样鉴别假冒伪劣的商品?怎样使用新发明的日用品?怎样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等,都得求助于科普。
可见科普作品是座特殊的桥梁,人人都须要借助它来与深奥的科学知识沟通,以使自己达到极大的受益。因此,一部优秀的科普作品,既要如实地反映科学内容的原貌,又要浅显易懂,还要能把外行看来枯燥无味的内容写得妙趣横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普作品是有特殊要求的文艺创作。于是科普作家们使用了一切文艺形式——诸如诗歌、散文、小品、杂文、歌诀、报告文学、科幻小说、科学相声、剧本、科学童话、科学故事、科学家传记、科学漫画,甚至商业广告……都用来展示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与内涵,以满足广大民众各种需求。
要想把百年来科普作家的这些成就都如实地反映出来,即使把篇幅扩大十倍,也难达到这个要求。倘若在优秀的科普作品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编成一集,并把主题定位于反映百年来科技发展的时代特征上,似乎是个好主意。为此,我们编了这部三十余万字的选集。
二十世纪科技发展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呢?这得从百年前科学家的心情谈起。那时节的科学家骄傲地看到:一系列的天文大发现,证实天体都按万有引力定律井然有序地运行;所有的化学元素都按元素周期表排得井井有条,元素是物质世界的终极与不可分割性宣告点金术必然失败;天不再是过去的天,地只是一个不断自转圆形的地球,况且地理大发现也已经基本结束;医学上也发现大部分疾病的元凶就是病菌;整个生物界都按遗传与进化、用进废退来构造其发展的秩序;能量守衡和机器效率永远小于一的研究成果,裁定永动机没有成功的可能;汽车、火车、轮船的发明使交通极为便利;各种动力设备、生产的机械设备的发明,使得社会生产力空前地提高;同时,电灯、电话、电报和无线电的发明以及其他电器的应用,都大大便利了民众。由此他们断言,大发明、发现都已基本结束,今后的科技只是作些修补。人类仿佛成了高大无比的巨人,是一切事物的主宰。但是没过几年,以伦琴的Χ射线、居里夫人的放射镭、普朗克的能量子为代表的新发现给这些高傲的论调吃了一服清凉剂。
社会发展到现代,科学家们审慎多了。并不是百年前科学家的谦逊素质不如现代人,而是那时研究的领域太窄,宏观不宏,微观不微,深度不深,广度不广,限制了科学家的视野。
现代的科学家既认识二十世纪是人类的科技与自然界都各自显示其威力的时代,更认识二十世纪是人类必须自我反省、并承认自己非常渺小的时代。
就全人类来说,一方面是科学高度进步、技术突飞猛进,物质文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又面临着大自然的可怕报复:人口危机、生态危机、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都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同时,人们还为一些难以控制和根除的疾病所困扰。对中国来说,除了有上述心情之外,还感受二十世纪对中国是一个好事多磨的世纪:中国人民刚刚摆脱封建统治的枷锁,又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还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直到四十年代末才真正获得解放。其后又因为经验不足和“四人帮”的破坏,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经艰难和曲折,从八十年代起,才得到长足的进步。
为了反映百年来各历史阶段科学发展特征,我在主编该书时的选择原则以短小精干的科普小品为主,兼顾其他,使年代尽可能铺开,科技门类尽可能广泛,所选作品内容既要科学笃实,又要通俗易懂,还要引人入胜。因此,很多优秀的科普作品,因其文章过长不便摘录,不得不割爱了。
本书所选文章以发表的时间排序,同年代以作者姓名的笔划数为序。书附分类目录,同类以先年代、后作者姓名笔划为序。
2003年12月15日
于武昌小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