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1950年)

世界百篇经典演讲辞[电子书]

[美国]威廉·福克纳

威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获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本篇演讲是他在1950年12月10日领取诺贝尔奖时发表的。

我觉得,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授给我个人的,而是授给我的创作——我的既不为虚名,也不为厚利,而是以人类精神为素材,为了创造出未曾有过的事物,经历了心灵的煎熬和劳苦的创作。所以,这个奖只是一时托我保管罢了。至于这笔奖金,要把它运用得与本奖设置的原旨和意义相符合,并不是难事。我也想把这份荣誉以同样方式加以使用。我要利用这个演说的机会,向一切已经献身于同样的心灵的煎熬与劳苦,而且有朝一日必有可能会站在我现在站着的地方的青年男女,说几句话。

我认为,今天人类的悲剧,在环宇四处的空间已布满了肉体的恐惧,而这种恐惧持续已久,以致使我们麻木不仁,习以为常。今天,我们所谓的心灵上的问题已不复存在,剩下只有一个疑问:我们何时会被战争毁灭?因此,当今从事文学的男女青年已把人类内心冲突的问题遗忘了。然而,惟有这颗自我挣扎和内心冲突的心,才能产生杰出的作品,因为只有这种冲突才值得我们去写,才值得为之痛苦和触动。

一个有志于文学创作的青年,应当从头学习去认识和描写人类心灵的挣扎与劳苦,他应当这样告诫自己:永远忘却恐惧。充实他致力于创作的心灵的只应是人类亘古至今一直存在的真实感情、真理、自豪、爱情和牺牲精神。没有这古老而永恒的东西,任何作品都将是昙花一现,瞬息即逝。一个文学青年,在懂得这些之前的所有创作,都将是徒劳的,他所描写的不是爱情而是肉欲,他所记述的失败里不会有人失去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他所描绘的胜利中也没有希望,更没有同情和怜悯。他的悲哀,缺乏普遍的基础,留不下丝毫伤痕。他所描述的不是人类的心灵,而是人类的内分泌物。

上述种种,除非他铭记心中,否则,一个文学青年就仿佛置身于末日之中,为等候末日来临而写作。我拒绝接受人类末日的说法,因为人是不朽的,他的延续是永远不断的——即使当那末日的丧钟敲响,并从那最后的夕阳将坠的岩石上逐渐消失之时,世界上还会留下一种声音,即人类那种微弱的却永不衰竭的声音,在绵绵不绝。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深信人类不但会苟且地生存下去,他们还能蓬勃发展。人的不朽,不只是因为他在万物中是惟一具有永不衰竭的声音,而因为是他有灵魂——有使人类能够同情、能够牺牲、能够忍耐的灵魂。诗人和作家的责任,就在于写出这能同情、牺牲、忍耐的灵魂。诗人和作家的荣耀,就在于振奋人心,鼓舞人的勇气、荣誉、希望、尊严、同情、怜悯和牺牲情神,这正是人类往昔的荣耀,也是使人类永垂不朽的根源。诗人的声音不应仅仅是人为的记录,而应该成为帮助人类永垂不朽的支柱和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