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于事而慎于言”,意思是做事敏捷,说话谨慎。“敏”,西汉先儒孔安国认为是疾速之义,清代学者焦循在《论语补疏》中认为是审慎之义。“慎于言”,即言辞谨慎。这是因为处理事情仅靠“敏于事”是不够的,需要把“敏于事”和“慎于言”结合起来。如果不能慎言,处处泄露机密,即使能“敏于事”,最后还是会因为“机事不密则害成”,即因为言语不谨慎,言多而失,最后导致功败垂成。
在《论语·里仁》中,孔子也说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与此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小心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告诫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就有道而正焉”,意思是接近有德行的人来匡正自己。有道,即为有道德并且学有专长的人。君子如果对于所学知识有疑问,即以廉敬之心,向有道德有专学的人求教,以便求其指正,改正自己错误的观念和言行。
“可谓好学而已”,意思是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这样就可以算得上是好学了。这里,“好学”之意可以理解为“志学”,即以学为目的(即敏事、慎言且就正于有道),而不以学为手段(即求饱和求安)。
孔子之所以推重“好学”,是因为他认为只有好学才能在修习六言(即六种品德:仁、知、信、直、勇、刚)时,避免六弊(即六种弊端:愚、荡、贼、绞、乱、狂)。
延伸思辨:“言多”未必失
一些人认为和上司走得太近,别人会有看法,而且和上司说得太多,言多必失。这种习惯性的认识和观念对于个人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正确的沟通观念应该是这样的:和上司沟通是工作中的重要职责,作为下属需要从中了解上司意图,获得上司支持,把握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向,在计划上统一步调,避免向不同的方向用力,影响整体工作效果。
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技能,为避免言多必失,在和上司的沟通中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能,比如在沟通内容上,要做到观点清晰、重要内容有理有据,而且能够被理解;在沟通方式上,采用上司容易接受的沟通频率、语言风格、态度、情绪,刚开始的时候最好更多地采用面对面沟通的方式,熟悉之后可以采用电话、电子邮件的方式。
精彩典故:
铜人慎言
孔子周游列国,来到周王朝所在,参观周朝的祖庙,看见祖庙的右边台阶前有一尊铜人。
铜人的口部被封了三层,背后有铭文写道:“这是古代一位慎于言语的人。小心啊!小心啊!不要多说话,说多了话,必然有闪失;不要多事,多事必然有灾祸。平安快乐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要做使自己后悔的事情。不要以为没有妨碍,祸患将随之增长。不要以为没有危险,祸害将随之增大。不要以为没有危害,祸害将随之到来。不要以为没有人知道,天灾正在那里等待着对你的惩罚。小的火苗不扑灭,烈焰冲天便无可奈何。小的水流不堵塞,奔流成河便一筹莫展。长长的细线不截断,就将织成罗网,茂盛的树苗不砍除,就将变成巨木。如果出言不慎,就会埋下祸根。强横的人不会正常死亡,好胜的人一定会遇到敌手,盗贼怨恨主人,民众憎恶权贵。君子知道天下不可以一手遮盖,所以就对人退让一点,谦卑一点,使人亲慕自己。持一种谦卑退让的态度,就不会有人能与自己争衡。人们趋向那边,我独坚守此处,众人心智迷乱,我独思想坚定。把智慧深藏心底,不与人争技艺之短长。这样做,即使我地位高贵,也不会受到危害。江河之所以成为江河,是因为它卑下。上天没有特别厚爱的人,但是他一定佑助善者。小心啊!小心啊!”
看完以后,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记住这铭文。这些话虽然鄙俗,但是切中了事情的要害。俗话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果能够照这样立身处世,怎么会因为嘴巴而遭到灾祸呢!”
当代镜鉴:职场中人说话要谨慎
孔子对于慎言的反复强调是不无道理的,因言致祸的例子不胜枚举,尤其是在古代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言语稍有不慎就会大祸临头。
有人问墨子:“多说话有没有益处?”墨子回答他:“青蛙、蛤蟆日夜不停地叫,叫得口干舌燥也没人注意到它的存在,可是公鸡每天按时啼叫,一啼天下就知道是天亮了。可见话说多了并没有好处,该说的时候要说好,不该说的时候就应该保持沉默,以免言多必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