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罗德博士是一个思想深刻、工作愉快的人,他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培养年轻一代的伟大事业之中。为他作传记的作者说:“莱里汉姆的圈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气氛愉悦。任何一个新来的朋友都会马上感觉到,这里在从事一项伟大而又诚挚的工作。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有一份工作要做,而他的义务、幸福就与这份工作紧密联系。同学们的生活中有一股难以描述的热情。当同学们发现自己将来能担当重任,为民造福时,就会被一种激情所鼓舞,并带着这种激情去追求知识和理想。安罗德总是生活在同学们当中,与他们一起探讨人生,关心并帮助他们,教会他们如何珍爱自己,认识自己的使命。他离不开学生,学生对他也充满了尊敬和依恋。他把对学生的爱、对真理的追求藏在心底,为了理想勇敢向前。在他的身上有一颗火热的、永远跳动的心。安罗德认为,无论是对社会的关心,还是对个人的成长的关照,只要有意义,就有义务去努力。事无大小,只要有益于社会,他都心甘情愿去做,他要把自己奉献给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事业,这也是他的精神宗旨。他为人谦恭,对事业鞠躬尽瘁。安罗德先生努力耕耘,磨炼自我,这使他声名远扬,德行也臻于完善。安罗德不是严师,而是一位仁慈的长者,他以毕生的心血培养了一批批社会的栋梁之材,其中有勇敢的哈德逊。多年以后,哈德逊在从印度写给家人的信中说:“安罗德先生对我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今天远在印度我仍能感受到他的关怀和启迪。有如此恩师,夫复何求?”
一个正直、勤奋、朝气蓬勃的人对于他周围的许多人都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而其成就也是一种鼓舞。约翰·赛克莱就是如此,阿伯·乔格尔称他是“欧洲最不屈不挠的人”。他出生于大地主家庭,庞大的家业就在约翰·欧·格劳特家附近,与北海相依,落后而荒凉。父亲的去世使16岁的赛克莱不得不开始治理家产。18岁时他开始大规模改造凯赛尼斯村,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那时候的农村极为落后,还没有圈地,农夫不懂灌溉和开垦土地。凯赛尼斯村的农民生活穷困潦倒,养不起马,家里家外的辛苦劳动主要都由妇女承担。如果一个爱尔兰小农丢失了地主家的一匹马,一般来说就会让他跟一个女人结婚以示轻罚。当时村里没有一条体面的路,更别提桥了。那些买卖牲口的商人到南边去,只得和牲口一起游过河。通向凯赛尼斯村的主要道路就是横在半山腰的一条羊肠小道,进出村子很不方便。当地人讲,凯赛尼斯村的路连鸟儿都很难飞过,农民有一半的时间都被消耗在路途上了。看到这些,赛克莱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决心在本·切尔特山上修建出一条新路来。这位年轻人要在这高山上修路,那些老农主们聚在一起嘲笑他是异想天开。但赛克莱心意已决。他召集了大约2000名劳工,从夏日清晨开始,以身作则,认真监督并鼓励大家的劳动。经过艰苦的劳动,那些在老农主眼中不可思议的事终于完成了,以前那条6英里长、连马都无法通行的羊肠小道终于变成可以行车的大路了。其实许多难事无法做成,主要是因为没有一个有正义感、有号召力的领袖。赛克莱当时虽然年轻,但他一心为大家谋福利,振臂一高呼,响应者云集,终于将羊肠小道变成了开阔大道。然后赛克莱开始大规模地修路架桥、盖厂房、改良耕地。他还引进了改良的耕作技术,实行轮作制,鼓励开创实业。他大大促进了当时社会结构的改善,给农民注入了新的观念。凯赛尼斯村原来是北方一个非常偏僻落后的村庄,被称作天涯海角。而如今,经过赛克莱的影响和改良,这里的交通、农业和水产都出了名,成了著名的模范村。赛克莱年轻时,邮差一周送一次邮件,这位从男爵宣称,他一定要看到四轮马车每天来送一次邮件,否则他决不罢休。周围人都不相信他的话,还有人嘲笑他。但赛克莱说的并不是妄想,在他有生之年,四轮马车每日送邮已成为事实。
赛克莱的影响不断扩大,他为民众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他发现羊毛这一英国长期以来稳定的大宗出口商品的质量已日渐退化,作为一名小乡绅,他决定改变这种状况,为此,他努力创办了英国羊毛协会。他非常注重实践,自己花钱从各地进口了800头羊,将著名的舍韦特羊种也输入了苏格兰。南部的牧羊人认为南方的羊不可能在北方生长繁殖,所以都讥笑赛克莱。但赛克莱的意志并没有受到影响。几年过去,就有不下30万只舍韦特羊散布在北部各个乡村,土地的载畜率得到大大提高。斯考特地区的土地原本一钱不值,这下身价猛增,收回的租金非常可观。